第805章(2 / 2)

民国不求生 宇文郡主 4000 字 2022-07-24

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的支柱也一根根茁壮成长起来,钢铁工厂纷纷拔地而起,成千上万的烟囱像水泥塑造的丛林一般开始遍布中华大地,港口被疏浚以后又被扩建,吞吐量每年都在成倍成倍的上升,全中国人民的视野也因此不断开阔起来。

从热砂飞舞的中亚大草原,到冰雪连天的西伯利亚大地;从波涛围绕的东瀛列岛,到欧风美雨久浸之下的西欧平原……志愿者、技术专家、学术顾问、大学教授、军队教官,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各种各样的外国人也往来于中国的土地之上,只是这二十年间中国大地上的人口流动已经完全不同于晚清时代,不仅是外国人来了或走,中国人也同样在去往英国、法国、日本、苏俄的国土。

人口对流,给中国广大的老百姓带来了数不尽的新故事,口口相传间,大量的新商品、新技术甚至新语言、新文字,还有各种各样工业时代才有的新的生活习惯,也迅速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这彻底改变了明清以来数百年未变的中国民间社会形态,把乡村的宗族结构粉碎再送葬进历史的尘埃之中。

第六章 瓦解

马尚德自己的人生轨迹,就是中国这二十年间社会种种重大转折和重塑的一个小小剪影。

他本出生在河南确山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由母亲含辛茹苦照料长大。时代的剧变首先改变了他的籍贯,马尚德在解放战争以后的红军出关之际,跟着大量移民离开河南故土,转而前往东北生活。

当时社会党的政权刚刚在东北落地发芽,红军在东北的力量也比较薄弱,还要面临旧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势力的威胁,出关移民的生活条件并不怎么好,要直到红军在东北打败旧日本军队以后,东北的建设才迅速步入正轨,马尚德就是在那时候开始在东北读中学,他天资聪颖又极具毅力,所以很快便从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

那几年,中国最好、最优秀的学生都比较想去参加红军,毕竟红军从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种种神话实在过于传奇,由此产生的魅力也实在太吸引一般老百姓了。

在红军里,空军部队则最拔尖又最时髦,也最吸引年轻学生的目光和青睐。不过也正因此,只有表现最好的学的生才有机会进入航空相关的各大院校,想成为一线飞行员更是千难万难。

马尚德不仅脱颖而出,到今天还成为志愿航空团团长,也足可见得他的天赋和努力都是多么惊人,也可以说,是辛亥革命以后二十年的中国塑造了马尚德这二十年来的人生。

也不止是他,而是生在中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一代的青年人,都为着新中国的高速工业化所重新塑造成一代“新人”。

反过来,这一代新人又将去塑造新中国今后的第二个二十年。

和中国的“新人”们相比,马尚德从英国照片里所看到的孟加拉农民,是有些令他失望的,那种麻木的神色,还要比他幼时所见的中国老百姓更加没有黯淡。

但真的见到孟加拉方面军的同志以后,马尚德的这种观念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照片所见的世间是机械的、静止的,也是单方面的并不客观的,只有来到印度自己的亲眼目睹才更具价值。

孟加拉方面军的许多战士,也像这一地区的农民和妇女一样,都扎着发髻,他们在竹席顶上摊开那当作床铺用的破烂被窝和各种各样的毯子,为的晒晒太阳见见风。母猪领着猪仔一堆堆地躺在湿地里,望去就像一堆泥土,家犬守候在革命军所拥有的猪圈前,鸡犬相闻,肥沃的水田之间已经被解放了的农民铲去田埂,在这上面劳作着的人民,虽然皮肤黝黑粗糙,脸上却都挂着令马尚德感到陶醉的微笑。

世代生活在孟加拉三角洲和恒河岸边的农民,本来就是即便贫穷也能安于乐道的人民,可是这种热情的质朴对革命来说却是一针很可怕的麻醉剂。

只有在孟加拉方面军的控制区内,农民们才能超出了安贫乐道的范畴,依靠自己的劳动建立一种新的生活,哪怕马尚德现在看来,这种生活依然是十分贫穷,可至少却看到了改变的希望,所以这里的农民脸上不仅有质朴和热情,也有满满的希冀。

这几天,天气总在冬春之间摇摆。在早晨,也许,在北风扫掠之下,山和海都会发抖;在夜晚,又会和从月光里吹来的南风一同喜颤。

无疑地春天已经来临了。在长久中断之后,唤春从对岸的树林里又发出鸣声,人们的心也被唤醒了;夜色来临以后,可以听到村里的歌声,表示他们不再连忙地关起门窗,紧严地盖起被窝睡觉了。

一只鸟在河岸上啼啼地哀唤,河水似乎不再流动,河上没有一只船,岸上凝立的树林把不动的影子投在水面,天上的薄雾使得月亮看去像一只勉强睁开的倦眼。

“是从西贡打来的电报……”

夜里,马尚德又找到巴克塔总政委,将西贡发来的电文完整的念给他听了一遍。电报的内容主要是向孟加拉方面军的同志们,介绍着近期国际上局势的种种变化:

……1925年的马六甲危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