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向量计算与蹭风洞(2 / 2)

两组带向量的参数输入计算机,让计算机算出来导弹应该怎么拐弯,再把计算出来的结果翻译成转舵的指令,发给飞行中的防空导弹。导弹就能紧追敌机直到三角形的另两个顶点重叠在一起,轰。

火控计算机及指令仪,北京计算机所、通信电子所联合研制。

导弹弹体、战斗部,大连建新公司研制。

导弹近炸引信,上海无线电仪器厂研制。

导弹发动机,这个问苏联伸手要技术,由大连建新公司仿制。

无线电收发、弹上控制系统,鸿海电子研制。

雷达,问苏联伸手要,回来自己改装。

回旋发射架,大连建新公司。

发射车、弹药运输补给车、装雷达和火控仪器的卡车,还是问苏联老大哥伸手要。

虽然项目完成节点是1951年4月1日,还有八个多月的时间,但进度好像还蛮紧张的。

……

除了伸手问苏联要东西,还得去苏联借东西。

在南苑机场,唐华特地送别就要飞往莫斯科的南苑飞机修理厂工程师陆孝彭。

“陆工,我知道您的理想是设计中国自己的飞机,但交给你的第一个任务是这两个东西,真是抱歉。”唐华看着陆工身后的两个大木箱子说。

“能借这次机会去米高扬设计局走一趟,我已经十分满足了,”陆工说,“再说,我也知道啦,这两个东西非常重要。”

米高扬设计局订购了2台T50计算机,而且财大气粗地要求直接空运。正好趁这个机会,唐华将两型导弹的木质模型做了出来,一并送到米高扬设计局,请他们帮用风洞做一轮测试。

计算机可以算出来导弹该怎么拐弯,但导弹的前舵面应该偏转几度?后舵面应该偏转几度?朝哪个方向转,才能让导弹按预定的轨迹拐?这最好还是先放风洞里吹一吹,搞清楚导弹的气动性能和各种参数。如果纯纸面计算然后用导弹瞎试,那费时可就太长了。

问题是中国第一个风洞是1952年才开建的,在哈军工。第二个风洞在沈飞,1954年开建。

现在只能跑去苏联,找米高扬设计局蹭风洞。幸好米高扬订了两台T50计算机,一高兴就答应了唐华的要求。

“你在麦克唐纳当过工程师,参与了F7U的设计,这次又能去米高扬,”唐华说,“美国苏联的航空工业的精华,可就全学到手了。”

“唐部长,”陆工说,“我先打个预防针啊,我去米高扬估计当不上他们下一代飞机的总设计师,我可不像你……”

唐华和陆工都笑起来。

“记住,1号箱的模型,风洞测试结果一出来,立刻用电报发回国内,不管多长的测试报告都拍电报,”唐华说,“这边急着用。另外,如果风洞测试结果特别恶劣,你有临机修改模型的权力,不用向我打报告求批准。”

中国飞行器设计的宗师级人物,1944年在麦克唐纳就当工程师,日后设计出了强-5这款一代神机的陆工,唐华把模型测试的工作交给他,那太放心不过了。

陆工点了点头。

两个大箱子装上了飞机,两台T50和配件则是早就搬进了货舱。唐华和陆工握手最后道一声别,飞机关上舱门,缓缓滑向起飞点。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