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高炮团,变身!(1 / 2)

北京,西郊机场。

“靶机准备就绪。”

维护靶机的地勤人员用对讲机向指挥部报告。

“跑道就绪,可以起飞。”

听到前方喊“跑道就绪”并且有人挥舞了一下小旗,遥控组组长对着对讲机大声喊道:“地勤,发动!”

地勤组两人合力,使劲摇靶机的螺旋桨,转了两三圈,中岛91式老爷机改成的靶机发动机终于被带动起来,在遥控组的操纵下沿着跑道开始滑行。

离十三陵靶场最近的机场是西郊机场,飞过去大约只有三十公里。不过这仍然超出了地面遥控员目视控制的距离,所以得采用接力遥控方式。在机场一个遥控组控制飞机起飞,在十三陵靶场另一个遥控组监控靶机让他往预定的导弹发射场飞去。如果靶机返回(防空导弹全打飞了),那就由十三陵遥控组往回飞,在控制边界交给机场遥控组。

防空导弹系统的车队早就停在了十三陵,随时待命。

唐华是半个小时前到靶场的,随着车来的还有北京计算机所和通信所搞火控计算机的全组成员。

“之前让你们把火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提高到同时解算两个向量参数,是为多目标拦截做准备。当然,现在的红旗-1防空导弹还是一次跟踪拦截一个目标,但是在实战中,为了保证可靠的拦截率,前线部队需要一次发射两枚防空导弹,这样可以更有把握地将飞机在第一时间打下来。如果在短时间内一前一后发射两枚防空导弹攻击同一个目标,那么火控计算机还是要为两枚防空导弹提供修正参数,当然,目标只有一个,等于是现在会用到你们编制的火控计算机四分之三的功能吧。”

下车之后,唐华向小组长张爵解释为什么会加要求。

“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唐华又补充一句,“我后来突然觉得,之前我给你们的限制火控计算机尺寸的木箱子,给得太大了……”

……

唐华和小组成员一边说,一边走进了掩蔽所。这次没等多久,步话机就传来雷达站的报告话音。靶场雷达站已经发现靶机,正以26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来。

这个速度和朝鲜战场上美军的几种喷气机速度差得有点远,就算跟美国航母上的舰载机相比也差一大截。

先这样测试着吧。

唐华先拿着望远镜看防空导弹的阵地,发射车已经动起来了,雷达和导弹用很快的速度嗖地转了七八十度,瞄向天空。

当靶机出现在视野中时,导弹应该始终指向飞机,现在即使是从望远镜里,唐华也能看到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在旋转和俯仰电机的带动下慢慢转动。持续了几秒钟,望远镜视野里突然充满烟尘和火焰,发射架左侧上方的第一枚防空导弹射出去了。三秒钟之后,右侧上方的导弹也射出去了。

放下望远镜,现在可以肉眼看到两枚导弹一前一后向靶机飞去。

红旗-1防空导弹最大飞行速度只有2马赫,不过在50年代初期,这个飞行速度是绝对够用的。现在还没有量产服役的超音速飞机,现役的几种高亚音速飞机最大飞行速度1000公里/小时出头,在低空最大速度也就是七八百公里/小时,速度2马赫、最大射程8500米的导弹即便尾追射击,有效射程也有5公里。

按照预定程序,靶机在1500米的高度飞行,这个高度可能不太准确,因为这架原始的靶机完全是靠遥控操作员的目测加手感,来概略确定高度。

十一二秒后,正在飞行的靶机附近炸出一团硝烟,接着又是第二团硝烟。现在分不清是哪枚导弹命中了,或者是两枚导弹都命中了,反正当硝烟散去后,这架靶机已经分成两片在天空转着圈往下掉。其中一片是机身和半只机翼,另一片是被打掉的另一个机翼。

掩体里的人群非常激动,欢呼鼓掌声此起彼伏,跟12月31日的清华物理系一个样……

“稍等一下,还有第二架靶机。”唐华说。

为避免靶机和靶机间相互干扰,它们之间飞行时间间隔有10分钟。

“遥控员同志,请细心、小心操作。”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