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1 / 2)

清华大学,物理系。

1954年5月,54届毕业生的去向确定。

其实……历史上的清华大学,1952~1955年是没有物理系的。

1950年的院系调整,将北大定位为基础科学方向,清华定位为工程技术方向,那清华就不需要物理系了。至1952年,清华物理系将所有的教授教师分给了北大物理系和清华的几个工科系,清华自己只剩一个物理课教研组,直到1955年再成立工程物理系。

现在因为1950年唐华、赵忠尧、钱三强就直扑激光物理方向,清华的物理系必须得留着。不但保留,而且规模还扩大了,并细分为了三个专业:

光学专业(掩人耳目的,其实是激光物理专业);

原子物理专业(1951年成立,其实是工程核物理);

量子力学专业(1952年成立,解决集成电路技术所需的量子理论)。

当然,激光物理专业的师生人数占物理系的三分之二。这很合理,现在对激光的研究,清华大学世界第一,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世界第二,其他国家及大学都是渣。

另外,1951年,清华的无线电系改为通信系,同年又从无线电系和电机系、物理系分出一部分人成立了电子系。

今天唐华来清华不是来看电子系和通信系的毕业生的。这拨学生今年1月就出来实习了,北京计算机所和通信所里有一堆。

也不是专门来看激光物理专业的毕业生的,这拨学生唐华也很熟。

唐华主要想看一眼工程核物理专业这一届的毕业生。

……

“这一届41个学生,11个继续读研深造,30人走上工作岗位,基本上都是去刚刚启动的项目,”钱三强对唐华说,“他们的档案从学校提走之后就会消失不见,这些年轻人要隐姓埋名,在秘密的单位秘密的岗位干不知道多少年。……这对他们不公平。”

30个毕业生,5人进入军队,15人去房山的核反应堆,4人去相山铀矿及粗炼厂,4人去西北为核工程、核工厂的预先筹备组工作,还有2人去哈军工。

其中即便是去房山核反应堆工作的,哪怕离北京市区只有几十公里,也要隐姓埋名,家人不知道他们其实在离北京这么近的地方工作。即使家在北京的,也只是每年过年才回家一趟,还要假装风尘仆仆赶了老远的路回到北京的样子。

唐华:“所以我是专程来看他们一眼,之后就不一定能见到了。”

钱三强:“我的身份不隐藏,因为我是近代物理所的所长、清华的教授。你的身份也不隐藏。但我们领导的这批年轻人要集体消失很多年。对了,邓稼先知道了这个事情,他决定也和学生们一样,把自己所有行动轨迹抹掉。”

唐华:……

两弹一星工程实施期间,钱学森和钱三强一直有公开活动(虽然很少),但外界还是知道这个人的存在。其他两弹一星研制人员在那20年里就“人间消失”了。

国家可以为少数几个人的公开活动提供特别的安保和保密措施,但两弹一星的关键领域专家近百人,要让所有关键专家都有近似常人的生活,每人出入前呼后拥,这既过于耗费人力物力,安保规模太大了也很难保证不出事。

邓稼先留学美国普渡大学,26岁拿博士学位,在北美华人圈小有名气,杨振宁和他是好朋友。回国后在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任职,按说也有公众人物属性,可以保留一定的公开活动,但邓稼先这次是主动要求和年轻的毕业生同等待遇,隐姓埋名做研究。

唐华只能长叹一声,对钱三强说:“我们这些还公开身份的,我们公开活动是为了核武器和火箭项目能更好地推进,用自己的身份争取更多的外界支持,更好地调配和集中资源,这样才对得起这群隐形的英雄。两个项目都要有紧迫感,在保证研究完善、工程扎实的前提下,尽快推进。我们用掉的每一年,都是这一大群人的青春。”

……

“1945年12月,我从旧金山坐船返回上海。”唐华来参加毕业前的系会,这么多学生眼巴巴看着,总得讲几句。

“每当夜晚,我经常坐在客轮的长椅上,眺望夜晚的星空与大海。我看见星星闪烁,波涛涌起,沸腾的能量掀起无声的潮音,投向我意识的原野。我明白,这是我正要渡过的征程,也是我将来要征服的大海与星空。这个念头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我心里萦绕,它已经是我一生的追求——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今天我看到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一支征服宇宙的大军。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能有诸位与我一起奔腾,我感到很荣幸。”

掌声。

物理系毕业前的最后一次系会,到场的居然有清华校长蒋南祥。

“同学们,你们5到6月份答辩,但毕业论文都已经交了。授予学位那天我还会来,今天你们系会我也来参加。主要是想让你们多看看清华,我多看看你们。”

蒋南祥在台上看着台下的100多名物理系毕业生,百感交集。

“同学们,你们是我回国后,第一届从大一到大四全程带出来的学生,我看着你们成长。”赵忠尧说,“你们是我教出来的最优秀的一届学生。……每一届学生都是最优秀的。两个月之后,你们就要走向祖国的各个角落。所谓‘一柄长剑在手,天下任我驰骋’,这柄长剑就是你们在学校掌握的才干与知识,是你们无畏无惧勇于开拓的精神。”

掌声。

还是一片掌声。

“同学们,我们来一起唱《毕业歌》,”蒋南祥说,“校长还在清华做学生的时候,毕业前就经常和同学们唱这首歌。”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蒋南翔扶了扶黑框眼镜,站在教室正中挥手打着节拍,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

……

1954年的春夏之际,上百名高等院校的物理及工程学专业毕业生们做好了奔赴核工业和火箭工业的岗位的准备。

在这一年,30万苏联农业工人从苏联西部来到东部,开垦一望无垠的冰冻原野。赫鲁晓夫亲率这30万农业工人在苏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开垦新的耕地,甚至赫鲁晓夫在工作之余还会抽出一两天时间亲自下田种玉米。

在这一年,还有一位老者从美国悄悄返回。

系会/毕业前大会结束,唐华和钱三强走出礼堂,行约百余米,唐华看见路边一名拄着拐杖的清瘦老者,默默眺望刚才在开会的礼堂。

唐华还在仔细对照老者的面容,看看这是历史上的哪位人物,身旁的钱三强先说话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