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计委和石油总局紧急会议(1 / 2)

除了继承自国府的建设厂,在重庆还有汉阳铁厂的正宗传承——重庆钢铁公司。

武钢的厂史、官方文宣都不会说自己的前身是汉阳铁厂。因为确实不是。

重庆钢铁公司的前身则可明明白白地追溯到汉阳铁厂。

抗战爆发后,1938年初,日军进逼武汉,汉阳铁厂即刻启动西迁。国府组建了汉阳铁厂西迁委员会,筹备拆迁事宜,但汉阳铁厂还是在迁移过程中损失惨重。迁到重庆之后过了一年半,钢铁厂才落户大渡口,首次开工运转,名字也由汉阳铁厂改为钢迁会。抗战期间国府不多的那点枪炮弹药产量,90%用的是钢迁会的钢材。

1949年底,军统在撤退前准备炸毁重庆钢铁厂(兵工署29厂),埋设了十几吨炸药,幸亏工人纠察队以牺牲18名工人的代价,排除了主要设备上安放的炸药雷管。到1950年4月,除百吨高炉还在修复外,其他的主要设备均已复产。

建国后重庆钢铁公司最主要的工作是为成渝铁路生产铁轨,这个任务于1952年底完成。还有就是为建设兵工厂生产钢坯,但建设厂直到1951年都在技术改造和设备调整,1952年才启动低量生产。

成渝铁路通车之后,重庆钢铁公司正在为宝成铁路生产铁轨。

……

“重庆钢铁厂1952年钢产量首次超过10万吨,达到10.2万吨,1953年全年钢产量12.3万吨,1954年已经过去了11个月,钢产量已达到了12.5万吨。此外由于农具厂的需求,我们每年生产的大约2万吨生熟铁是直接提供给农具厂,而不是炼钢。”

重庆钢铁公司总经理赵文刚汇报工作。

今天的工作汇报会其实是“三方到场”:重钢、唐华代表的国家计委、重庆市委书记曹地球代表的重庆市政府机构。

重庆现在不是直辖市。之前有一段时间是西南大区(西南局)代管的直辖市,但1954年6月撤销了,现在是四川省管辖之下的市(地区行署)。

不过,国家对重庆在改为省辖市后政治、经济待遇不变,实行国家计划单列体制。

赵文刚:“1953年和1954年,重钢的货运码头已经先期完成扩建,煤炭和铁矿支持也到位了。理论上来说,按目前的配套建设,重钢的年产量可以扩充到80万吨。”

重钢是苏援引进之前国内仅有的两个年产1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之一,在重工业部有“北鞍山,南重庆”之称。1953年,重钢的工程师和工人同志经过研究,首次制成炼钢高平炉设备,这是国内钢铁设备国产化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重钢不可能止步于10万吨、十几万吨,未来肯定还要大发展。

唐华:“之所以说扩充到80万吨,是因为建设厂用钢、宝成铁路以及后续的铁路建设钢轨需求,每年占用的重钢产能是20万吨,二五末期逐渐达到每年25万吨。重钢其余的产能,用于重庆市以及四川省的地方建设。对于地方和央企的关系,国家计委的想法是加强沟通、保证合作顺畅。用于地方建设的钢材,重庆占一半,四川其他地方占一半,就是这个配额,所以需要你们制定地方的发展计划,统计出用钢量。”

曹地球:“80万吨减20万吨,再除以2,是30万吨,重庆全要了。你们按年产80万吨的量扩充产能吧。”

赵文刚:……

曹地球:“自动化织布厂、重庆造纸厂、染织厂,这些都是国家计委未来两年重庆市安排好了的工程,但我们也不是不用干活,我们得修路。还有长寿电厂、重庆电厂、重庆塑料厂、长寿化工二厂、重庆木材综合加工厂、重庆肉联厂、重庆罐头厂、重庆热水瓶厂,除了那两个电厂是你们国家计委直接抓的项目,后几个企业都是与本地有关的。”

唐华:“长寿化工厂之外,你们自建一个化工二厂?”

曹地球:“是的,长寿化工厂是兵工总局建的厂,是造枪药的吧,化工二厂是个日化厂。”

“还有一个很大的用钢处,重庆市政工程,下水道、自来水管道都要用钢和铸铁,要建设两路口缆车道、上清寺小十字无轨电车工程。城外还有渝碚公路,中间至少有4座桥梁,要用钢。工业生活区就不说了。”

“农业基础设施方面,计划修建3个机械提水工程和16座小型水库,要求可灌溉农田9万亩……”

唐华听出来了,要不是一开头就限定了重庆用钢50%的配额,这个曹地球能把60万吨钢全给吃下去。

“这些建设计划都涉及用钢用铁,有些工程用钢量还挺大,30万吨我现在相信你们能全用掉了,估计还不一定够,你们制定计划的时候得有所取舍,还有就是安排先后关系。”唐华说。

曹地球:“是的,我们是得安排先后次序。但是重庆的现状你也是知道的,山多城市难建,城区要想顺畅运行起来,需要很多市政建设来保证。”

……

“把钢分完了,现在该分钱了。”唐华说。

到1956年底,重庆的一五项目差不多落定,不是开工就是在筹备开工。这些项目新增的基干工人是12500人。

之所以说是基干工人,就是说在计划中这11500个岗位都是正常岗位,钢铁厂里这些编制是炼钢的,兵工厂里这些人是造枪炮的,发电厂里这些人的编制都是发电的。

这是现在计委用的统计方式,基干工人和岗位,此外还有20%的实习岗为以后其他新建企业培养和储备人才,10%的行政岗。

除此之外,就是以前所说的工厂附属设施。按5、60年代的搞法,11500的基干人数,16000人的总编制人数,但最后总招工数会破两万人。

这些人在厂里开食堂、开小炒馆子、小卖部、理发室、裁缝店、电影院、……甚至还有厂里再开一个蜂窝煤厂给员工做蜂窝煤的。

“新增加16000人的编制,他们的工资加上工厂必发的实物福利,每个月会有120到130万人民币,从国家财政到这些工人的手上,”唐华说,“一年就是一千五百万左右。”

“现在有两种搞法,一种是一年的1500万元工资,工人在厂里的服务机构获得他们所有的日常消费需求,剩下的存银行,这一千五百万元从国家进到工厂工人手里,再从工人手里进了工厂、进了银行,反正都是又回到国家,和你们重庆市没什么关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