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鱼雷与直升机(2 / 2)

现在已经可以确认用不着鱼雷轰炸机反舰了。这样,874厂可以少搞一条生产线,872厂可以砍掉一整个热动力机的车间。

唐华:“533热动力鱼雷和533电雷都还要保留,但是热动力鱼雷优先吧。”

刘鼐:“自导鱼雷应该是先搞热动力的。”

唐华:“能打潜艇的重鱼雷苏联自己也还在研制,我们现在搞这个东西,要对困难有清醒的估计。”

先用3年时间把两个厂建起来,达到能生产53-65鱼雷的程度,然后再把整个生产线……推翻重建。

这不是直航鱼雷升级成制导/线导鱼雷的问题,而是从反舰雷到反潜反舰两用雷,工程实在太浩大。

在这之前,鱼雷都是在5到20米定深航行,定深5米打小军舰,定深20米打战列舰。鱼雷发射出去,航迹稳定下来就一直在这个深度航行。

二战末期的初代制导鱼雷也是定深航行的,鱼雷上的制导系统只负责发出“向左”或者“向右”的操纵指令。

打军舰是可以的。打那些傻傻在水面航行或者潜望镜深度航行的潜艇也可以。一旦潜艇下潜,那就只能干瞪眼了。

让鱼雷反潜,就得把鱼雷的活动区域从平面扩展成三维立体,操纵指令升级成上、下、左、右。

这倒不算复杂,复杂的是鱼雷本身。

这就是要造一艘潜深好几百米的微型AIP动力潜艇嘛。

鱼雷的最大作战深度得留很大的余量,假想敌的潜艇对外公布的最大潜深400米,你的鱼雷就得打到水下600米。苏联设计出了潜深600米的核潜艇,然后美国MK-48鱼雷的最大作战深度就超过了1000米。

小小一枚鱼雷,直径才533毫米,就问这耐压壳体怎么设计。至少导引头和导线放线器这两个部位要能耐受好几百米的水压。

所以60年代以以前,能造鱼雷的国家得有二十多个;60年代以后,能造(重型线导反潜/反舰两用)鱼雷的国家,一只手就数得过来了。

……

中方在3月23日就将“黄海与疑似美军核潜艇目标发生追逐对抗”的消息通报给了苏方,莫斯科随即收到了消息。

过了好几天,苏联方面表示开始组建一支技术小组,由海军参谋部的副参谋长带队,去中国进行反潜技术的研讨。

这个反应不是太积极。

1955年3到4月,苏联军方的聚焦点在西德。按1955年的人们的视角,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0年后,德国陆军重又在欧洲土地上崛起了。

二战结束后,不但德国的纳粹余孽被清扫一空,普鲁士军国主义和容克军官团也被认为是引发两次大战的重要窠巢,惨遭盟国彻底根除。

冷战开始后,美国就有意重新武装德国,但要让德国重新成立军队,是个很敏感的话题。

重新武装德国的计划不但遭到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反对,荷兰、比利时、法国起初也强烈反对。

最大的反对声浪来自德国内部。从战场上幸存的数百万前德国退伍军人在接受媒体调查时,绝大多数人的反应就是“滚,老子绝不当兵了”。

西德总理阿登纳只能徐徐图之,先成立了准军事组织——联邦边境警备队,然后搭起了联邦国防部的高层架子但是不征兵。1954年底,在获得美国和法国的确定无误的支持后,西德公布联邦国防军组建计划。

1955年2月,驻德美军的军械库中,一次性拉出了110辆M47坦克、200多门榴弹炮和100多辆装甲车,随便刷了刷漆就交给了德国联邦边境警备队——这支一万多人的部队以前只是轻装准军事组织,结果在美国的武器充实下,再加上去年新招募的几千名志愿兵员,瞬间搭起了一个机械化师。

1955年3月,在众多记者的围观下,曼海姆到法兰克福之间举行了联邦边境警备队的首次机械化反冲击演习。乘坐装甲车或挂在M47坦克上的汉斯们沿着公路疾驰行军,抵达作战地域时,手持“加兰德”的德军从坦克上跳下,熟练地展开队形,步坦协同向目标阵地发起突击,一如十几年前的德国国防军。

这时候的德意志还不是现在的病喵,一万多人的联邦边境警备队里有近两千旧德国军人,大部分担任士官和低级军官。

看到德军正在重建以及第一次整编后亮相的联邦边境“重装警备队”,苏联默默地上调了驻德集群的兵力,并准备建立东德人民军。

……

“米-1这飞机不行,太原始了,而且太小了。”

规划海军反潜体系,这种事可不仅仅是搞个鱼雷厂那么简单。

唐华将手里拿着的米-1直升机资料册放下。

刘鼐:“苏联去年向我们推荐的是米-1,但今年情况略有变化,他们表示可以输出米-4的技术了。”

唐华:“米-4最大起飞重量7吨多,勉强够。要是能有一种最大10吨级的飞机,拿来做反潜平台就最好不过。”

米-4也就是直-5,1952年试飞,1953年投产。

这飞机……在50年代还算可以,但到60年代就迅速落后。

最关键的问题是米-4用的是活塞式发动机而不是涡轮轴发动机,螺旋桨是木质桨叶,最大飞行速度只有185公里/小时,航程500公里。还长得巨丑

按现在的状态,好用的反潜直升机至少得250公里/小时的速度、最大航程800公里左右吧。

米里设计局的下一款直升机就不用活塞式发动机,改用涡轮轴了。然而1957年首飞的米-6是个最大起飞重量44吨的怪物,这又实在太重了。

下下一款米氏直升机更经典,米-8。11吨、速度250公里/小时、航程960公里,作为反潜直升机挺合适。然而米-8首飞是1961年,服役年份是1967年。

唐华:“可能这事情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让海参做一个详细的反潜对抗推演。在引入直升机的设定下,反潜效能能有多大的提高,然后再反推回来,证明一款合格的反潜直升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性能,然后再提议苏联米里设计局、卡莫夫设计局朝这个方向发展。”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