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我们需要一座气体扩散厂(2 / 2)

虽然西方将经互会认为“东欧国家的欧共体”,但其实它跟欧共体差别大了。

经互会要类比的话也得类比马歇尔计划之后建立的西欧秩序。

但美国和苏联的差别就在于,美国战后通过贸易运营和金融体系,建立了一套从盟国小弟那里吸血的体系,美国通过吸血让自己变得极其肥壮,这样就有力气当世界警察,整天到处挥刀砍人。当小弟的血被吸得差不多的时候,就搜寻新的小弟。

苏联……苏联不吸血,至少苏联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但是苏联卖血并没有供养出一帮能打的小弟来,凡是遇上大事儿,还得苏联自己挥刀下场,砍这砍那。

经互会的问题首先是国家不够多,国家基数少,就难以找到双方共赢的贸易点,但苏联又必须和东欧国家建立贸易联系,于是就只能强拉出一些只是“单向有益”的贸易。然后苏联还过于重视苏联与东欧七国的贸易,忽略七国之间的互补贸易,问题就更大了。

美国这方面占优,他手下的小弟数量是苏联的好几倍,而且遍布世界各地,这些小国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各有不同,短板也各有不同,很容易找到双赢的冒一点。

苏联就不同了,比如罗马尼亚需要纺织品、矿产,钢铁和有色金属都要。苏联说我有,给你。然而罗马尼亚能给苏联什么?罗马尼亚产石油,出口点石油?苏联有,不要。石油机械?也有。粮食?苏联也有。

好像就没有什么苏联稀缺的急需的货物,而罗马尼亚刚好可以生产的。

最后实在没法了,苏联说,你给我点卡车吧,价格你来定,这样咱俩的贸易就平衡了。

于是苏联得到一大批“喀尔巴阡”,五万卢布一辆从罗马尼亚买的。苏联自己又不缺卡车,于是四万卢布一辆转卖给中国。苏联每辆还亏一万卢布。但就这也不行,中国拿到这批便宜的喀尔巴阡,司机们迅速给他起了绰号“坑人不浅”,还编了顺口溜“喀尔巴阡,一修八天”。

……

到60年代以后,经互会就是这样,进行着“虚假”的国际贸易,苏联拿回一堆自己用不着的莫名其妙的商品。喀尔巴阡虽然质量差但也能小亏一点转给中国用,算不错的了。越南曾为了还债给了苏联两百万顶藤编斗笠,你说苏联那种地方斗笠能卖得出去吗。

苏联在亏着钱支持东欧国家的建设和维持产业平衡。东欧国家也不满意,因为苏联在经互会中占主导地位,干涉其他国家的建设方向,尤其是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

最后苏联亏不起钱了,东欧国家的怒气值满了,经互会就散伙了。

在现在的苏联眼里,中苏贸易的重要性是比经互会的贸易高一个档次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商品苏联是真正需要的。

计算机,不用说了,好用。军用计算机和电子系统,把整个苏军的装备作战水平提高了不少。消费电子产品,好用,就是不太够。

苏联向中国出口的设备,无非是机床厂机械厂编制生产计划时多排一些,这是苏联产业的优势区也是舒适区,工人造这些都很熟练了。而这些产品中国也同样急需。

……

“关于消费电子产品,我国国内也在努力扩大产量,以及提高技术水平,”叶继壮说,“但众所周知的原因,电子元器件的产能优先供应军用和科研所用的计算机系统,只能分流出一部分到消费电子产品的厂家。但我们已有扩产的计划,未来会逐年提高产量,到时候中苏贸易的进出口量都会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苏联贸易部副部长帕托利切夫:“有足够的民用商品向市民出售,对未来几年的苏联经济至关重要,我们对这方面的需求其实高于你们之前的想像。”

总会计师:“对此我深表同意。国家手中掌握的农产品和轻工业品越多,回笼货币的幅度就越大,最终是有利于国家建设的加速的。”

唐华:“关于中苏特种商品贸易方面,去年我们接收到的反应堆已经正式运转,接下来我们打算自行建造一个反应堆,进口的反应堆也需要在三年之后换料。所以,现在我们可能要进口一些丰度为4%的浓缩铀,另外就是去年和前年我们都提到的,中国建立原子能工业的计划。”

帕托利切夫:“嗯……”

这方面只能由在座的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来谈了:“马林科夫担任部长会议主席的时候,并不赞同中国建造核武器。出于民用和科研的目的,1954年我们出售了一座反应堆,这对于民用来说已经足够了,以它为蓝本,你们可以设计出民用核电站反应堆和船舶核动力系统。”

“但是,在发展核武器方面,布尔加宁主席认为这仍然很敏感,而且核武器的耗资很巨大,对中国来说可能难以承受。”

唐华:“上一次我们商谈的时候,我是这么说的,对于美国部署在日本、韩国、菲律宾的军事基地尤其是轰炸机基地,最好的打击办法就是由中国出手,使用轰炸机或弹道导弹对其投放核武器。如果中国没有核武器,你们就需要在远东部署不少的核弹头,即便这样,也只是能够应对日本和韩国,难以打击菲律宾、关岛。”

米高扬:“这种情况,最高主席团已经注意到了。总参谋部也在做相应的推演,可能已经得出了一些推断和结论。”

唐华:“另外,我认为,即使中国只进行民用核研究,现在也需要继续加强核工业的建设。就目前而言,我们需要的是铀浓缩设施,比如一座气体扩散厂,以及对浓缩铀进行加工的核燃料元件厂。有了这些基本的设施,我们才可以生产浓缩铀,用于大规模的民用核设施建设。”

米高扬叹了口气,摸摸脑袋:“这个问题,你们不妨在列席参加苏共二十大的时候,直接与赫鲁晓夫总书记和布尔加宁主席商谈。如果他们中有一个同意,那么我想接下来的事情难度就不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