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它能决定人类航天的未来(1 / 2)

江苏宿迁。

“e on!伙计们,我都没有感到沮丧,结果你们像是犯了什么大错的样子,事情并没有这么糟糕嘛。就算是犯了大错,我在中国一个月都没有看见秘密警察出没。”

英国气象学家詹姆斯?斯塔格和国家气象局的几位工作人员在宿迁气象局考察,他现在就如同在英国那样,拽着翻译参加气象预报会议,有啥说啥,不把自己当外人。

3月24日中国放出消息邀请世界范围内的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来中国观摩考察,这在冷战时期可是少见的学术交流,尤其对于中国,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用了一个月,IGY才确定完报名人员名单,4月底出行,5月初抵达中国。

气象学的观摩考察团一共8名科学家:日本1人,英国1人,印度1人,冰岛1人,西德2人,法国2人,此外这些科学家还有6名助手要入境。

5月10日,气象学考察团在南京拿到了新一期的黄淮中长期天气预报,之后考察团就兵分四路前往淮河和黄河流域,人肉验证这份中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到5月24日,5月10日预报的情况已经基本得出来了,这回有点儿马失前蹄,综合准确率55%,低于原先的估计准确率。

这就比较让国家气象局的同志们犯尴尬了。竺可桢说过,60%准确率是一条及格线,虽然还有不小的误差,但至少有点儿能看出来是进行了科学演算。55%的准确率……要是有人硬说这是瞎蒙的,你都不好反驳。

当然,说这是瞎蒙的人一般是外行,或者故意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黑子。斯塔格不是这两种人,他仔细研究了很久天气地图,认为中国人做的这份天气预报虽然有大面积错误,但能看出来这经过复杂计算得出的结果。

因此在会议上,反而是斯塔格在鼓励气象局的工作人员不要气馁。

“从这条线往西北方向,你们的气象预报准确率超过了70%,”斯塔格在驻马店-周口-商丘-济宁的位置画了一条线,“从这条线往东南方向,气象预报的准确率是42%。很显然,这是一个局部错误导致准确率的下降。”

章基嘉:“斯塔格先生,是不是由于自海而来的气流掺入到季风当中而引发的意料之外的变化?”

“非常准确,”斯塔格看了看这个还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海洋热状况的异常是长期天气异常的重要强迫因子,五月份东亚普遍受到季风的影响,而江苏北部及江苏周边的地区,会有一部分气流从海上而来。对这个强迫因子的预计不够准确,就影响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你们现在是用什么分析方法?”

黄培昌:“离散分析法。”

斯塔格:“建议换用主震荡型分析法。此外,你们需要有最近40年太平洋热带-温带海面温度的月统计值,至少要拿到西太平洋的温度统计值。”

……冷场。

黄培昌:“这个真没有。”

“那我要告诉诸位一个好消息,我有。”斯塔格得意地说,“大英在亚洲还是做过一些基础水文气象调查的。”

……

斯塔格其实没看到过天河一号计算机,那楼就没让外国气象学家们进。介绍气象预报系统的时候,直接把计算过程当做一个黑箱来介绍,只告诉他们数据从这里输入进去,从这里出计算结果,至于这黑箱子里是怎么算出来的,就不解释了。

但是斯塔格是第一次在工作的时候可以只用纯理论思考,写公式就可以了,不用整天趴在机电计算器或真空管计算机旁边等待数值输出。这让他热情高涨,来中国半个月后就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了黄淮地区的天气预报系统建设当中。

除了宿迁的英国人和法国人,日本和冰岛气象学家吉野正敏去了黄河,他们在花园口附近目睹了中长期天气预报系统准确播报降雨。在济南的两名德国气象学家也呆在预报准确的地区,印度气象学家去了徐州。

不过到现在为止,上蹿下跳最积极的还得数斯塔格。什么是专业,这就叫专业。

……

莫斯科。

“这两天的时间,还有另一件事,依据双方之前的意向,基本上谈妥了,”聂帅说,“阿尔汉格尔斯克极长波通信电台,因为苏联同志马上就要,所以可能要和我们的福建极长波同时建设。”

唐华:“之前的意向书我看过,天线苏联他们自己自制,反正就是铜导线,有电网可以利用电网。全系统除了极长波还有一套超长波,嵌入苏联自己造的超长波电台就行,我们只造中控室和波形生成器,还有潜艇的接收器,应该不会影响福建极长波系统的建设。”

聂帅:“上周也就是5月中旬,苏联同志已经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动工修建极长波台的地基了,简直神速。”

“苏联第一艘核潜艇去年底就开始试航,应该是快要交付了,”唐华说,“一号艇在试航,二号三号艇在开工,4、5、6号艇不知道是不是已经列入了备料计划。苏联核潜艇舰队就这个发展速度,水下80米单向通信,对核潜艇的吸引力太大了。”

苏联第一艘核潜艇是627型,仅此一艘,不过小改的627A现在已经量产了。

627型开始想装一枚几十米长的核鱼雷,后来好说歹说恢复了正常,装8个533毫米的鱼雷发射管。

不过在水下排水量4000多吨的潜艇上,安装两个反应堆,两套汽轮机,双桨,脑洞也是够大的。

“苏联同志的核潜艇已经在海上航行了,我们现在统共就两艘33型,还是用苏联零件拼装的。”聂帅说。

唐华:“就继续用33型练手吧。第三艘33型潜艇会有55%的零部件国产,等先把潜艇主要零件的国产化搞定,再谈谈其他的。”

……

1958年5月,唯一的一艘627型K-3号艇在苏联近海战战兢兢地试航,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已经服役三年半了。去年“鹦鹉螺”号就达到了核动力航行6万海里的记录,和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中那艘同名潜艇的航行距离相当。

“鹦鹉螺”号是一件水下兵器,不过1958年它的头号任务是一项政治任务——为了挽回人造卫星发射竞赛失利的恶劣影响,艾森豪威尔要求美国海军核潜艇完成一项壮举:穿越北极冰盖,从水下抵达北极点。

1958年4月,美国的新闻就在热炒这件事了,当时“鹦鹉螺”号还刚刚从大西洋调到太平洋,经过巴拿马运河之后北上到西雅图停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