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公路通了(2 / 2)

“开会开到半夜,这有点像抗美援朝那几年呢,不会接下来也动不动开这种会吧。”

唐华没跟周璇说会议的具体内容,但是开会地点一说,而且是晚上开会到半夜,周璇就能猜到那方面去。

“再也不会有抗美援朝那种仗啦,”唐华推开唐汉城的卧室瞄了一眼,“熬夜开会也……也不会有多少,最多三次。”

第二天休息日,周璇目瞪口呆的看着唐华用吉他当琵琶使,拨弦弹着一首奇怪的乐曲。

“这是什么歌,像是首印度歌曲,吵吵嚷嚷的。”

唐华:“嗯……最近听了几首印度歌,模仿模仿他们的风格编了一首。”

唐华弹完一遍,吵吵嚷嚷但是洗脑效果极强的神曲弄得一家人都有点发懵。

“这歌名字应该叫‘打滚乱转’,啊不,叫‘我琴只剩一根弦了’。”周璇说。

“其实我想给它起的名字是《我在东北玩泥巴》,啊,不对,《多冷的隆冬》,不是不是,《俺在大连没有家》……”

恶搞版本太多,唐华差点都记不起来歌的原名了,好像叫Tunak Tunak Tun?算了,到时候请北大研究印度文学的教授重新填词吧。要两军对峙的时候能让对面士气清零的那种。

……

达旺。

狭义的达旺是指达旺寺周边的一个小镇,广义的达旺地区指这周围的一片2000多平方公里的山地。

达旺的居民是藏族和门巴族人,盛行藏传佛教,1951年印度入侵藏南,但该地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是没法这么快改变的。

达旺以北,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间公路向北延伸,穿越棒拉山口,最后延伸到错那县城。

这就是西藏军区部队、工程兵、民兵用七个月零11天修筑成的战备应急公路。上万人的筑路大军,用了无数雷管、炸药、钢钎、钢筋水泥,硬将藏民原来走的只容人和马通过的小道拓展成了公路。

尽管拓宽成了公路,这条公路仍然有3处100~200米的路段只能容一辆汽车经过,这3个路段都要常驻战士,24小时执勤站岗,做交通协调。

有34名解放军战士和民兵在筑路过程中牺牲。

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的吉普车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从错那县开到了达旺镇。

“司令员好。”

“你们都辛苦了。”张国华回礼。

“我团的坑道工事修建工作从3月起开始,6月份完成了战壕掩体和简易坑道的挖掘;在上周公路通车后,运送的物资器材大大增加,坑道进行进一步的延长和加固,而且要尽可能地把单独的坑道打通。”

155团团长刘广通指着达旺镇边上的一座敦实的山体:“我们的防御体系以这座山为核心,主要的火力和兵力围绕它来配置。”

张国华:“藏南的防御体系中,达旺是最靠后的一个支撑点,德让宗和邦迪拉较为前出。你们与巴昔卡不一样,巴昔卡是山地运动战和少量阵地防御,你们是据险防守,但保持机动反击的能力。因此,你们要承受的火力可能比较密集。”

刘广通:“按照总指挥的指示,达旺、德让宗是重点建设的支撑点。达旺和德让宗之间的公路,在过去几个月我们进行了修补和加强,达旺的我团能随时抽出2个步兵营用于机动作战,前插增援或配合153团在德让宗的战斗。”

张国华看了看群山间的达旺镇,在他的身后,一队卡车经过很不轻松的公路旅程,陆续开出山路进入镇子的宽阔道路。

“怎么样,一路上有没有炮械损失?”张国华问54军加农炮炮团团长。

“报告司令员,没有损失。过山口的时候有一门炮滑了4米多,但幸好司机机灵,止住了。”

12门85毫米加农炮经过两天一夜的“爬行”,终于从新修的公路通过,抵达达旺,然后还要沿着印度人修的、中国翻修过的达旺-德让宗公路,抵达德让宗。

85毫米加农炮管子虽小,可是它的射程能压过美制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弹炮。

在往一线运送重武器极其困难的时候,85加就是那种少量布置就能极大程度追平我方炮兵劣势的救命装备。

……

“根据总参和总指挥部制定的作战方案,如果发生印军大规模进攻,达旺、德让宗、邦迪拉三个点,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放弃邦迪拉。”

155团和154团团长、政委都在达旺镇集合后,张国华简要讲明藏南地区的作战策略。

“收缩战线是为了更好地打击对手,我们收缩了,补给线缩短了,他们的补给线延长了,而且,他们的部队从海拔较低的地方在逐渐往上爬,士兵和军官都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

“在德让宗,我们要坚决地阻击对手,消耗印军的有生力量,之后,视战场形势的实际变化,做出下一步行动。”

“但是有一点你们必须注意:印方发动进攻的时间,上级估计,可能是这个冬季最寒冷的那段时间,你们要做好应付一切可能情况的准备。”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