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自卫反击是为了和平解决争端(2 / 2)

斯科维尔拍拍奥德福德肩膀:“你和你的团队已经很优秀了。你们三年前取得了技术突破,现在美国空军已装备了上千枚AGM-12……它比AGM-12小一些,对吗?”

奥德福德:“AGM-12全长3.05米,这枚中国导弹确实小一些。但是中国的这种导弹可能是一个系列,导引头采用了相同的技术,但尺寸不同,分别对应不同的射程和不同的装药量。”

……

“光学镜头组。”

在实验室,美国的检测人员用镊子夹起几块嵌在弹头壳里的玻璃碎渣,推测出了这里本来应该是什么设备。

“电视摄像系统。和雷声公司开发的产品差不多嘛。”镜头组后面的几个零件被扯了出来。

“电子设备盒……”检测人员打开一个盒子,“我看出来了,微型晶体管。”

斯科维尔:“我当然知道。3124035号,微型晶体管加工技术专利,应该是中国人开的公司在北美注册的。德州仪器公司和那个白手套公司打了四个月官司,现在已经决定支付专利费了。”

“现在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接近正常,这真是好事,”检测员手里不停,一边嘴巴絮絮叨叨地说道,“很多中国的技术和设备,最近几个月已经可以买到了,中国人比俄国人有商业头脑,愿意和美国做贸易,只要我们不惹他们。”

“但是我们只能买到商业技术,买不到武器,”斯科维尔说,“因此洛克希德、雷声、玛丽埃塔的工作还是无法取代……”

……

三个月前。

“杰克,德仪决定与“港电”和解,我们今后向港电支付平面工艺的专利使用费。”

德州仪器公司的电子电路工程师杰克·基尔比在他的实验室工作,一名同事推门进来告诉他公司最近的动态。

“什么?那个白手套公司赢了?”基尔比很吃惊。

“是的,港电的专利注册时间比我们早几个月,而且他们出示了完整的专利文档,时间证据和样品。我们的律师团无法驳倒他们。”

“呵,六个人加起来年薪二十万的律师团……”基尔比笑了笑,渐渐地,他笑不出来了,“糟糕。”

五天之后,基尔比委托查询的港电公司手持的电子电气类专利列表邮寄到了。

打开文件袋,第一份专利就是晶体管的平面工艺,也就是德州仪器刚刚认输付钱的东西。

在硅片上进行刻蚀氧化注入,可以一次性把一大板的半导体核心加工成型,切割下来就可以做晶体管,而且这种加工工艺可以做出尺寸很小的半导体核心来,也就是微型晶体管。

第二份专利是基于平面工艺的发展,改进的生产工艺,通过安排硅片上核心的位置,使得切割封装和插管脚都可以用流水线机器生产,省去了人工制作过程。

第三份专利也是基于平面工艺的发展,叫做“集成电路”,在硅片上加工出晶体管核心之后,就不切割了,因为硅片刻蚀的是特殊设计的图形,再稍微调整一下平面工艺,就可以构成一块内含多个晶体管和其他元器件的电路。

第四份……

第五份……

一连四份专利文档,全都是在平面工艺的基础上改进或者革新的产物,四个发展方向。

基尔比丢开文件袋,像葛优一样软瘫在沙发上。

“杰克,你从港电的专利中挖掘出什么了?”基尔比的直接上司马克·谢泼德进来问。

“我的工作好像中国人已经做过了。”基尔比指着工作台上的一个架子,“那个玩意儿。”

谢泼德把架子上的一个小火柴盒拿下来,这是个小型仪器盒,正中间是一块硬币大小的硅片,硅片里集成了6个晶体管,但另外又在硅片边缘上方插焊了两个电阻和一个电容。

“平面工艺之后,港电注册了4个改进专利,哪一个会成功?”谢泼德像是在自言自语,“这四个专利,哪一个是唐华注册的?”

基尔比:“四个专利的发明人一样,都写的是唐华、谢希德、黄坤。”

谢泼德:“你一定坚信‘集成电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吗?”

“那当然,我的直觉告诉我是这样。”

“那我或许应该建议高层,购买这项专利的使用授权。”谢泼德说。

无论是平面工艺还是衍生出来的四项改进技术,港电公司的开价都十分合理,这也是德州仪器为什么在法律纠纷持续三个月之后果断决定和解的原因。德州仪器公司自己计算过,平面工艺授权如果无争议拿到手,扣掉授权费用,每年可以让德州仪器多赚近100万美元。

“集成电路一定是晶体管的进化方向,甚至是计算机的进化方向,”基尔比说,“好吧我认输了……那墙应该挂上唐华的肖像,不过这可能不太政治正确。”

基尔比指的墙上,是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三人的肖像,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主流看法是他们三人共同发明了晶体管,但在1956年就有些非主流看法,认为唐华是发现晶体管的第四个主要科学家。

基尔比对唐华念念不忘,不过唐华并没有打喷嚏之类的超距离感应症状。

抢注晶体管新工艺、集成电路设计的工作是1958年底就悄悄在进行了。1959年,唐华的重点已不在集成电路。10月份,唐华把一系列关于激光、激光器设计的论文提交到了苏联科学院的几个物理杂志,这几篇1960年1月刊登的论文会把激光的最后一层窗户纸捅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