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请全国人民二选一(2 / 2)

总理的报告之后,李复春做国家计划委员会及整个工业发展的报告。总会计师做全国财经工作报告。外贸、交通。然后是科学技术工作的报告。

是中科院院长郭沫若讲还是中国工程院院长唐华?

是唐华。

……主要是工程院这几年太给力了,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肯定有一个或者几个工程院学部委员在做支持。工程院的几个学部每年的交流会议,一般都会产生几个契合国家建设方向的课题或重大项目。

工程院的学部委员带动的项目大、社会知名度高,相比之下,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就比较沉寂,除了那几个工程院-科学院双料学部委员。

“在去年呢,我已经介绍过三系法杂交水稻。去年是水稻获得成功,1961年,农学部的主要工作是尽可能地扩大种子基地的面积,预计到今年的下半年,南方双季稻地区的部分晚稻可以用上杂交稻种子。”

唐华介绍杂交水稻研究的时候,按了一下手中的遥控器,背后原先显示“第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全体会议”的屏幕刷地换成了一张图,中间分成两半,分别是两片成熟的水稻田。

“左边,是传统稻种成熟时的农田,右边是杂交水稻。大家可以看到,杂交水稻的稻杆比传统稻种矮一些,但是稻穗数量明显高于传统水稻。1961年,农学部进行的晚稻第三次种植试验,证明杂交水稻的增产幅度可达20%,如果传统稻种亩产600斤,杂交水稻可以达到720斤。”

……

“接下来要说的是大家一直很关心的航天工程。大家看到,会场的工作人员、服务人员还有报社记者已经退场了,接下来要讲的内容,是有保密性的。”

“我听说,去年三、四月,苏联和美国发射了载人飞船,把宇航员送上太空之后,不少同志就等啊等啊,天天看报纸听广播,因为他们觉得我们哪天一觉醒来,就会在广播里听到一个惊喜,中国人也上太空了。”

会场哈哈哈一阵笑声,唐华也笑了。

“苏联宇航员绕地球一圈,在太空呆了90分钟;美国宇航员在太空呆了15分钟。他们为什么要送宇航员上太空?这是想从科学试验的角度,证明人类能在太空中存活。”

“现在,证明已经完毕,答案是肯定的。失重不会死人;太空中没有空气,但我们可以用密封的飞船保持大气压,让宇航员可以正常呼吸;太空中有有害射线,我们可以用厚的飞船外壳和内衬来隔绝它。”

“所以,这道题已经被解出来了,我们不会为了再证明一次这个问题,造个飞船把人送上天去呆几十分钟。”

唐华停顿了一下,“但是,我们国家仍然制定了载人航天的计划,我们的目标,是……把人送上天去呆几个月,甚至一年、两年。”

……

中国载人航天的方案计划就这样第一次在人大会上披露,在场的代表总算听到了他们想听到的回答。

“短期的太空旅行,与长期的太空居住生活,是有很大差别的。在失重状态下呆几十分钟、几天,或许不会对身体造成多大的影响,要是呆的时间更长,会不会佝偻呢?会不会肌肉萎缩呢?”

“如果要进行星际航行,比如从地球到火星、金星、木星、甚至冥王星的旅行,航天员需要长期在太空生活,我们要做的就是这样的试验。”

“其次,让人处于长期的微重力环境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人体的循环和呼吸工作过程,提升我们的医学水平。”

“太空环境下,因为没有大气层的干扰,我们在太空中观测宇宙会比在地面上效果更好、更清晰。因此,天文观测和宇宙物理学的部分研究,可以搬到太空中进行。”

“另外,在微重力环境下,我们还可能做许多在地球上难以完成的试验,增进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

“此外还要说的就是,我们让航天员在什么样的飞船里住上一年两年?其实这不叫飞船,或许可以叫……太空站。”

唐华又切换身后屏幕的图片,显示出的是一个第三代空间站的立体构图。航天员生活舱、各种科学实验舱、太阳能电池、停泊的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全都清楚地标记了出来。

再然后,唐华开始将载人航天具体计划的时间节点。

“空间站与载人飞船,我们打算同步开始研制和发展。”

“1965年起,我国将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的无人试验船,此后保持每年一枚火箭、一艘试验船的速度,进行4次发射。”

“第五次发射时,我们就要用自己的飞船发射自己的航天员上太空。”

“保持一年一次载人飞船发射的频率,是这样可以尽量不影响我们正常的应用卫星发射计划。在三五期间,我们的目标是每年进行12到15次航天发射,其中有一次是载人飞船相关的试验发射。”

“也是在1965年,我们还要发射一艘第一代空间站上太空。第一代空间站的结构较为简单,重量不大,只有载人飞船的靠泊接口,没有货运飞船的靠泊接口。”

“飞船与空间站的靠泊、连接接口,我们将和苏联协商,共同制定一个通用的标准,这样,苏联飞船和中国飞船都可以接入到空间站中。不但第一代如此,第二代和第三代空间站也如此。”

……

唐华在人民大会堂第一次宣布中国载人航天的计划,在地球的另一边,卡纳维拉尔角,一枚阿特拉斯-水星运载火箭从17A发射塔升空,把“友谊七号”和宇航员约翰·格伦送上了太空。

1961年,美国进行了两次载人太空飞行,两次都是坐着弹道导弹来了一次亚轨道飞行体验,最大飞行高度分别是187和190公里。

1962年,能把飞船送进近地轨道的阿特拉斯-水星运载火箭总算能用啦。

“41岁的约翰·格伦创下了一个记录:至今为止进入太空的最年长的地球人,唯一的一位超过40岁的宇航员。”

自由七号这次要绕地球三圈,好几个小时呢,美国的电视台主持人在说一些花边新闻打发时间。

“哦!天哪,他都41岁了,这样一把年纪的中年人,进行过一次危险太空旅行,之后就该领退休金了吧?”另一名主持人感叹道。

“我也觉得应该如此,但我不确定NASA或美国空军是否会这么慷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