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赵教授,中国是不是隐藏了某些技术(1 / 2)

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

1964年度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此举行。

赵忠尧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三本证书和三张支票,握手致谢,然后……走下台。

因为196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是朗道,他来斯德哥尔摩领奖前,诺贝尔委员会临时改了颁奖流程,获奖者在接过证书和支票后的即兴演讲去掉了,演讲被挪到当晚的市政厅晚宴举行。

晚宴的时候人多,嘈杂,在后排的人根本听不清诺贝尔奖得主讲了啥,反正台上的人说完的时候鼓掌就是了。

1962年之后,诺贝尔委员会还是继续用这种新的流程,省得外人说这是为了治朗道专门改的。

……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晚宴。

“赵教授,您好。”

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主任内维尔·莫特走过来,赵忠尧起立和莫特握手:“莫特先生,您好。”

“赵教授,我们在剑桥一起工作过。”莫特后面,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

赵忠尧:“布拉格爵士,您也来斯德哥尔摩了!”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莫特是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主任,威廉·劳伦斯·布拉格是前主任。赵忠尧在卡文迪许实验室任研究员的时候,实验室主任是卢瑟福,也就是布拉格的前任。

布拉格不但曾是1937~1954年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他还是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

还不够震撼?……威廉·布拉格出生于1890年。

25岁拿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记录到2021年仍未被打破。

莫特:“1930年,您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做的研究,就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还好,虽然推迟了30多年,但诺奖终归还是颁发给你了,虽然是以另外一项研究的名义。”

赵忠尧:“当时很多人都想到了可能存在正电子,很多个实验室都在研究如何产生正负电子、如何湮灭,他们的实验虽然比我晚了几个月,但大家都是独立完成的研究。”

莫特:“不过,我还要为激光物理的成就向您祝贺,这是您在中国完成的研究,当1950年,您回到中国的时候,我和我的朋友都以为您只能当大学老师,基础理论研究到此结束。”

赵忠尧:“我回到中国之后,大部分精力是在当老师教学生,以及为清华物理系的事务而忙,这是真的。激光只是在基本工作之外,抽出了一点点业余时间完成的研究。”

莫特:……

赵忠尧:“不不,我没有炫耀,正如此次颁奖名单中的顺序,唐华阐明了激光物理的方向,甚至还指出了激光器实现的方法,我和钱三强只是协助工作和完成一些细节研究。”

“赵教授,我想问一个稍显敏感的问题。”

威廉·布拉格说话了。

“现在欧洲和美国的学术界有一种猜测,唐华把激光和激光器的技术隐藏了很长一段时间,直至1960年才把它释放出来。”

赵忠尧笑笑:“激光技术在突破之后,总需要一段时间验证试验的真实性,因此获得成果和发布之间肯定存在一个时间差,但这个时间差并不长。”

威廉·布拉克的回答就是“噢。”

赵忠尧的回答当然不能让威廉·布拉克满意,但是比赵忠尧拒绝回答要好一点。

莫特:“除了激光,英国科学界最近几年还在热议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因为英国工程师们无论如何都想不出来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怎样达到每秒一亿次。”

赵忠尧摇摇头:“计算机技术这可能得唐华在这里才能说清楚了。但是,中国一向有集中人力和资源办大事的传统,有时候一件工程在英国完不成,但在中国,就有可能完成。”

……

雪藏激光技术的猜测说法是美国人放出来的。

不过,美国科学界也不是消息的源头,源头来自为美国军方工作的实验室和工程研究小组。

美国的激光制导武器做出来了,但现在还处在绝密状态,无法对外公布。所以,这个在科学界流传的消息查无实据,只是猜测、猜测、猜测。

其实美军在掌握电视制导系统后,就一直存在着疑惑。

白天状态下,可见光的电视制导导弹可以命中防空洞口大小的目标,这没有问题。但如是在夜间,糟糕的红外图像让导弹的误差急剧增大。

美军自己的试验,单枚导弹打5米X3.5米的防空洞口,命中率只有20%。要第一发炸掉防空洞口、第二发从炸开的洞口穿进去爆炸,这得博一个4%的概率。

这个疑惑一直无法解决,美国空军只好“自己骗自己”,到1964年,美军自己的激光制导炸弹第三阶段测试时,这个疑惑获得了完美的答案:

激光制导的炸弹比电视制导精度更高,而且无论昼夜,精度都是那么高!

所以,1952年下半年,唐华不只是在研究光的受激辐射理论,而是已造出了激光器,而且研发了用激光引导炸弹或导弹命中目标的技术?

然后又过了将近8年,中国人才把激光技术公布于众?

……

“好吧,不管您是第二还是第三贡献人,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员工、前员工中,又多了一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莫特,这是第几位了,18还是19?”

威廉·布拉克说了一句。

莫特:“19,卡文迪许贡献了19个诺奖得主。”

赵忠尧:“正如卡文迪许实验室与中国科研机构的差距那样,中国的科学技术从整体上还与欧洲存在着差距,我们正在做的工作,就是让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中国的七亿人,这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我也希望英国科学界与中国有更密切的交流。”

莫特:“我同意您的看法。如果能争取到机会,我会去一趟中国的。詹姆斯·斯塔格这几年去过五次中国,现在他是皇家气象学会的首席气象学家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