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发射死光一号的备份星(1 / 2)

“尊敬的蒙哥马利大人,威尔逊首相在昨天的上院发言中表示,英国现在面临的战略危机只有1940年可以与之相比,请问,事情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英国陆军元帅、前北大公约组织副总司令、伯纳德·蒙哥马利子爵接受英国BBC记者的采访。

蒙哥马利:“并不是英国面临战略危机,而是英美共同面临危机。但威尔逊说的没错,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战略危机。”

记者:“是与约翰逊总统两周前提到的苏联在太空部署武器系统有关吗?”

蒙哥马利:“记者先生,我想先确认您是否了解苏联在太空部署的是什么武器系统,我们的媒体不乐意把事实全部告诉民众,或许记者中也有一部分被当做民众来处理了。”

记者:“说实话……我平时并非军事方向的记者。不太了解。”

蒙哥马利:“苏联往太空中发射了一枚装有激光炮的大型卫星,在上个月这枚卫星成功地将一枚可携带核弹头的导弹摧毁在半空中。这说明,美国或英国如果向苏联发射核导弹,现在苏联已经有了拦截的方法。”

记者:“苏联大大增加了对自己国土的防御能力,可这为什么会导致英美的战略危机?”

蒙哥马利:“在核战略的范畴,建立了可靠的战略防御能力,就等于增强了战略进攻的能力。反导卫星打破了核战略的平衡,大大增加了这个世界爆发核战争的风险。”

记者:“?”

蒙哥马利:“如果两个国家都拥有大量的核导弹,且这些核导弹确定是无法防御的,那么两个国家在使用核武器的问题上都会非常谨慎,因为他们都知道,一旦爆发全面核战争,就是双输的结局。”

“甚至,其中一个国家如果对对方或者第三方威胁使用核武器,我们也知道,这种威胁的威慑度是很低的。因为这会导致全面核战争,然后进入双输的结局。”

“但如果其中一个国家拥有了拦截核导弹的能力,敌国向他发射的核导弹绝大部分会被拦截下来,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

记者:“这个国家就不会在未来的核战争中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它会对其他国家威胁使用核武器,频繁地威胁,甚至……真的开始少量使用核武器?”

蒙哥马利点点头:

“这就是战略防御手段不对等,导致防御占优的一方敢于发动核进攻。”

“苏联有七千枚核弹,美国有三万枚,但这三万七千枚核弹都只能躺在发射架上。未来苏联的反导卫星系统如果全部建成,那时候的世界就会是:美国的三万枚核弹作废了,苏联的七千枚核弹却在世界各地炸响了。”

……

纽约,联合国总部。

缅甸籍的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坐在联合国大会的秘书长席,无奈地看着联大的各国代表在会上扯皮。

联合国秘书长,小国认为他是“长”,大国认为他是个“秘书”。

今天的联大主议题是处于草案状态的《外层空间条约》,这份条约的草案是1963年在联合国大会上通过的,但还没签字——主要是说美、苏、中三国没签字。

现在这架势,更别指望美、苏、中三国签字了。这不,会议刚开5分钟,苏联代表和中国代表就退席了。

苏联代表在退席前甩出一句话:“外层空间的非军事化,必须建立在某第一核大国对核武库进行裁撤的基础上。”

中国代表在退席前说的是:“中国只认为在太空中部署核弹头、生化毒剂是违规行为,不认为激光器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外层空间条约》草案的第四条是“各国不得在轨道或天体上放置核武器或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条约是好条约,很多条款是意义深远的,比如外太空的航天器有主权但太空和外星球本身无主权;宇航员有难各国应通力援救;外太空和外星球禁止核试验,等等。

但再好的条约也需要成员国签字,确切地说,需要美、苏、中三国签字。

否则就几十个发不了卫星的小国签字通过一个条约,限制在太空这不能做那不能做,有什么用。

“吴丹先生,苏、中、英、美将在今晚的安理会四边特别会议中,讨论外层空间的非军事化问题,以及核裁军的问题。”

休会期间,吴丹得到了一个还算是不错的好消息。

吴丹长出一口气:“太好了,四国对世界负责任的态度让我十分赞赏……”

吴丹话还没说完,前来递公文送消息的苏联代表团秘书已经走远了。

……

法国被踢出安理会四边特别会议,这让法国代表团十分愤怒。

法国已经宣布了自己的人造卫星计划,要在今年下半年用“钻石”运载火箭发射一枚人造卫星。虽然现在还不是航天国家,但马上就是了啊。

被踢出来也就罢了,为什么英国却可以和美国一起参加四边特别会议?英国也没有发射过卫星呀。

北京。

唐华把回复上海计算机所的邮件发出去。本来该去一趟上海的,但苏联那边表示要给死光一号卫星庆功,还要发勋章,3月份得去莫斯科,上海就用邮件交互吧。

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上海计算机所正在研制的超算。

1958年上半年,天河一号投入使用。1961年上半年,天河二号投入使用。天河三号……

天河三号很早就确定研制周期是4年不是3年,1964年上半年是绝对做不出来的。但是,1965年上半年,看样子可能也做不出来了。

可能是当初的目标有些吓人——百亿次超算。天河系列每更新一代,运算速度增加四倍。

1962年,上海所开始设计天河三号,超算团队先把运行频率加到了240兆赫,芯片的发热剧增,不得不改进冷却系统;冷却系统重设又要改超算机柜架构,机柜架构变化又很难——频率太高了,芯片组之间允许的最大间距已经很小。

唐华把超算团队的方向拧了一下,让他们走多并行处理机的路,绕过了这个坑。

于是天河三号的模样大变,不是天河一号和天河二号的那种同心圆机柜集群,它的基本单元是一块一块的砖,内含运算芯片和存储芯片。砖内的芯片要求时间同步,砖与砖之间则不要求,距离可以拉得远一些。

一块砖等于一颗奔腾pro或者什么CPU,天河三号就等于装了128颗这种CPU的超算,整体的样子……像个砖砌的桥墩。

16块砖叠一层,一共8层,层与层之间的空隙是冷却管路系统,再下面是存储器和电源,再下面是冷却泵。

堆叠海量单一功能运算芯片来获得超级运算速度的路子,就快要走到头了,不过,还可以最后地垂死挣扎一下。

这种挣扎还是有意义的,等以后真的能把奔腾pro级别的CPU造出来的时候,把天河三号的砖替换成CPU,马上就可以获得一种新世代超算的可行架构。

“1965年12月1日前投入使用,如果时间来得及,计算机所超算团队全体到海南岛过冬,从投入使用后一直呆到春节。”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