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长空号、苍穹号空间站(2 / 2)

天津火箭厂的高级工程师汉斯·休塔特接受《柏林日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这种运载火箭,它是不是同时也是一种弹道导弹?”

汉斯·休塔特:“记者同志,您不该提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恰当,会引起争议。跳过,下一个。”

记者:“……RK-1运载火箭和其他国家的第一枚运载火箭相比,都有哪些地方不同?”

汉斯·休塔特:“苏联发射第一枚人造卫星所用的运载火箭非常大,他们的总设计师科罗廖夫规划了长远的运载火箭路线图。”

“美国发射第一枚人造卫星用的是很小的性能很差的固体火箭,据我所知,法国正准备发射的运载火箭也是和美国差不多一样的小家伙。”

“我们的运载火箭介于苏联和美国之间,与中国的首枚运载火箭基本一致……重量基本一致……还是不对……算了,记者同志,我这后半句话请不要记录进去。”

记者:“好的。”

“休塔特!你快过来!”

中德协作团队,来自中国的工程师周林定在火箭旁边喊。

“嘛事儿?”汉斯·休塔特用字正腔圆的天津话回了一句。

“第四工序即将开始,加工和检测工具得归位,有一支电笔刚才应该是在你手里。”

汉斯·休塔特“哦”了一声,走过去把自己衬衣口袋的电笔摆在了工作台的指定位置,“全部归位,下一个工序,走。”

……

走了十几个人协助东德造火箭,天津火箭厂的生产并没有受到影响,毕竟无论汉斯们还是派出去的中国专家,都不是独一无二的核心团队成员,他们在厂里都是有“备份”的。

“钱主任在廊坊的运载火箭研究院,”任新民说,“长5在制造过程中,发现一些结构细节需要调整,所以钱主任最近一段时间都在研究院更改设计。”

唐华:“长5可是个大家伙,既要保证可靠性又要保证运力,设计起来确实不容易。……那明年1月首飞,这个日期会延迟吗?”

任新民:“不会,所有工作都是以66年1月为最终节点的,包括更改设计也是用了预留调整时间。到那个时候,世界最大运载火箭的纪录就又回到中国这边了。”

最大运载火箭……也就保持1年吧,等土星五号出来,那可就很难超越了。

唐华:“长征-5号出来之后发射频度也不会太高,二、三代空间站和探月工程都是67、68年才进入密集发射阶段。长征-6和长征-3估计还是火箭厂的主要日常生产工作。”

……

第二和第三代空间站才需要长征-5发射,第一代空间站用长征-3K4发射就可以了。

唐华从火箭厂到卫星厂,之前在检测车间里的第一座空间站“长空号”已经不见了,正在做测试的是“苍穹号”空间站样机。

长空号是第一代空间站,特征是单舱、一个对接口,用来与载人飞船对接。

苍穹号是第二代空间站,特征是单舱、两个对接口,一个是与载人飞船对接使用,一个是与货运飞船对接使用。

苍穹号空间站之后应该是第三代空间站,多舱积木式结构,这个还早,甚至现在唐华连核心舱的名字都没想好。

一个多月后,65年的6月份,长空号会在太原用长征-3K4发射,如果成功入轨,那么在经过三个月的在轨测试之后,苏联会发射一艘联盟号无人飞船,和长空号对接。

“唐部长,苍穹号测试完成后,这艘联盟号的对接模型,还留在车间里吗?”

吕溪风问唐华。

说是一个对接模型,但实际上,科罗廖夫送来的是一个联盟号的全尺寸模型,当然,除了标准对接口是完全按照设计上齐了零件,飞船的其他部位就只是个形状相似的铁壳。

在长空号做检测的车间,除了联盟号的对接模型,还有一艘神舟飞船的对接模型。

这两个模型在过去一年,主要工作就是在车间里用各种姿势、各种相对速度,和长空号空间站样机、空间站原型机的对接口对接,看看空间站的结构设计有没有什么问题。

“测试已经完成,差不多可以挪出去了,以后要是有条件,就弄个博物馆放它进去,”唐华说,“还有这个神舟号的对接模型,也可以挪出去了。如果飞船本身有改进和修改,到时候再做一个新模型拿来做对接测试。”

吕溪风:“苏联联盟号的第一次发射,就要和长空号对接,感觉这个跨度有点大,有点担心不太保险。”

唐华:“我倒不太担心第一次发射的问题,我担心的是,这是一次无人对接。”

一想到自己的空间站要和首发的联盟号对接,吕溪风有点担心确实很正常,虽然联盟号上装的对接瞄准系统是有中国参与设计的。

其实联盟号飞船的第一次太空对接,就是两艘无人飞船(宇宙186号和宇宙188号)完成的。但在宇宙186号和宇宙188号之前,宇宙133号和宇宙135号失败了。

在原历史位面,联盟号飞船的前3次无人飞行,一次成功、两次失败。第一次载人飞行失败,宇航员科马洛夫牺牲。当然本位面的苏联运载火箭、飞船的可靠性都比以前高,科马洛夫也未必会牺牲。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