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NASA的同行,你们错了(1 / 2)

美国娱记罗尔斯和摄影师在北京珠市口-琉璃厂一带漫步。

猫王的日常拍摄过了,这也不能天天拍,在传说中的唐华回来看猫王之前,来北京的这六名娱记暂时没事。申请了在北京市范围内的活动通行证之后,这几个人就可以出来逛街。

这是1949年以来,第一次有美国人,用肩扛式摄像机、不受限制地拍摄北京的大街小巷。

1949年以前……也没有。那时候还没有摄像机和录像带,不过倒是有一些电影胶片的记录片。

“这就是四合院。这是中国北方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北京的四合院是最典型的。从六百年前起,北京就是中国的首都,一个个的四合院就是北京民居的基本单元。”

“四合院……到处都是。联排的四合院之间的道路很狭窄,我敢打赌汽车是进不来的。但是还好,比较干净整洁。”

“刚才我们在大街看见了潮水一般的自行车流,这些上班的人群都是从这一片四合院的小区涌出来的,可以想象,这些小院落的住户相当拥挤,住在这里的一定是北京的下层平民。”

(罗尔斯说话间,农业部发展规划司长推自行车从一个大杂院里出来,从他身后擦过,匆奔向农业部大楼)

在珠市口琉璃厂逛了半天,罗尔斯和摄影师都累了。他们觉得四合院意思已经不大,想看新的东西。

现在北京……还真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四合院(大杂院),赫鲁晓夫楼的小区才出现没几年,要全部取代两三百万人的住房还早。

当后世的北京四合院只剩一小撮保留地的时候,歪果仁全涌来拍“北京落后的标志”。至于现在,大杂院是北京的事实存在,不算阴间滤镜。

实际上,现在审美疲劳的罗尔斯倒是想拍点新玩意。

从琉璃厂到前门,从前门进入天安门广场,看到故宫,走到中南海被警卫轰走,再走到西单。

“嘿!西蒙斯!你在哪?”

罗尔斯掏出北京外事办租借给他的手机,拨打西蒙斯的电话。

“我在昌平呢!在监狱采访!汤姆?帕克在这里筛沙子!有什么事吗?”

罗尔斯:“我在西单,你一定没有来过西单,对吗?”

西蒙斯:“没去过那。”

“那你该来看看,这里有好玩的东西。”

……

罗尔斯和西蒙斯两拨人在西单会聚到了一起。面前的五层大楼是西单商场,旁边是电影院,商场正脸做成了一块电视墙。电影院门前也有一个电视墙。

鉴于纽约时代广场现在还没出现电视墙这种科技玩意,罗尔斯和西蒙斯在西单门口发了很久的呆。

两块电视屏幕都在播放泰国曼谷亚运会的比赛。商场的大号屏幕在直播亚运会足球赛决赛,电影院稍小的屏幕在直播射击比赛。

天气冷飕飕的,还是工作日,但西单广场上还是有那么十几个老头十几个老太,有的还带着孙子孙女,在广场驻足观看比赛。

“中国是世界射击运动的大国,但并不是世界级的足球大国。”西蒙斯说了一句。

罗尔斯:“但这是亚运会,中国队是毫无争议的亚洲一流强队。”

“比赛继续进行。高丰文把球抢了过来,中国队重新进攻。”

“高丰文把球传给了戚务生,戚务生向前进攻,朝鲜队对他进行拦截。戚务生和徐根宝完成了一个漂亮的二过一配合!现在中国队已经攻到了前场。”

“前锋陈家根向前穿插,徐根宝一个斜传,陈家根拿到了球,射门!球被朝鲜队挡出了底线,角球。”

“这可能是全场比赛最后一次进攻了,中国队6名队员在禁区内和禁区边缘。”

“现在戚务生开出了角球,大脚吊入进去,头球!徐根宝顶到了球!球进了!中国队以2:0领先!现在离比赛结束还有2分钟,中国队2:0的优势,胜利已经在中国队前方了!”

……

曼谷亚运会成了中国队和日本队争霸的舞台。

其实上一届的印尼亚运会,金牌榜就是日本队第一、中国队第二,但那时候中国队的金牌数和日本差距还比较大。时隔四年,曼谷亚运会上,中国队和日本在金牌榜上的位置不断交替换位,一会儿日本第一、一会儿中国第一。

男足获得亚运会冠军,让中国队在今天比赛日程结束的时候,金牌榜暂时领先,不过领先优势只有1枚。

和1962年一样,男足也是世界杯被朝鲜淘汰,转身就在亚运会上夺冠,而且两次亚运会夺冠都是打败了朝鲜队。不知道1970世界杯是不是还是这个套路,如果连续三届都如此,那可就成梗了。

剩下3天的比赛里,中国队的优势项目减少,结果日本赶了上来,以57:56的金牌数之比,日本保住了金牌榜第一的地位。

其实中国人在本届亚运会上最期盼的不是任何一个比赛项目,而是闭幕式。

闭幕式上会宣布1970年亚运会的举办城市。

“经亚洲运动会联合会投票决定,将1970年第六届亚洲运动会的举办权交给——”

亚洲运动会联合会主席在闭幕式上宣布:

“中国北京!”

……

贺老总从曼谷市长手中接过1970年亚运会的举办文书、钥匙时,唐华在坐着火车从哈尔滨往南返回,钱学森坐上伊尔-62直飞莫斯科。

载人登月工程的三个主设计单位,钱学森是领导者——项目技术总监,他负责协调三个设计单位、7个主要工厂的进度,也负责和OKB-1米申、OKB-52切洛勉进行沟通。

不过这一次钱学森去莫斯科,得与米高扬主席沟通。

“钱学森同志,”米高扬说,“米申和切洛勉都表示了不满,火箭生产的进度被您再度调慢了,现在的生产速度,苏联工厂被调整成了半年生产一枚N-3火箭。”

钱学森:“是179天,差不多半年吧。这是任新民副主任在苏联的主要生产厂和测试工厂考察之后,得出的结论。我看过他的报告之后,认为任新民副主任的结论十分正确,应当贯彻执行。”

米高扬:“那么中国生产N-3,哦,长征-15的速度还是原来那样吗?”

钱学森:“不,也下调到了14个月一枚。”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