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六月,第三次试射(2 / 2)

赵宝桐和科马洛夫是第一次上太空时的搭档,他们的配合肯定是没问题的。除了这两人,长征-15/月船2号的另一名航天员是阿列克谢·叶利谢耶夫,34岁,也已经进入过一次太空。

三人从航天员通道走出,路过记者和摄影群,向这些围观者们挥手致意,然后头也不回地踏上征程。

时间是6月10日下午8时。

唐华依旧在北京的航天指挥中心观看海南的航天发射。

“唐华,你这一次还是没空来海南啊。”

钱学森在文昌的指挥中心。第一次长征-15发射唐华在现场,发射100%成功;第二次发射唐华没在,发射时第一级坏了一台发动机,所有人惊出一声冷汗。

第三次发射……第三次发射可是有航天员在飞船上呢。

唐华:“不要迷信,我在不在现场不重要,火箭和飞船制造质量过关、发射流程运转正确,就一定会成功,这不是玄学,是科学。”

钱学森用唐华听不见的音量小声嘀咕了一声:既是玄学,也是科学,还是神话传说呢。

“火箭发射10分钟准备。”

“火箭发射1分钟准备。”

“30秒准备。”

“火箭发射倒计时。”“5,4,3,2,1,发射!”

和前两枚长征-15一样,27台发动机按顺序依次点火。

“大三联起飞了,噢噢噢!这次也一定成功!”文昌航天发射中心,遮阳伞下的观众热烈地议论着。

“N-3火箭起飞了!它离开了地面,向着太空进军!”

苏联电视主持人用激情澎湃的嗓音解说,“所有发动机工作正常。30秒,40秒了,我能从指挥中心看到N-3的状态数据,27台发动机全部工作正常!”

火箭越飞越高,4000多吨推力的发动机最终也缩为天空中的一个小亮点。在指挥中心的屏幕上能看到的图案大一点儿,但很快也不太好分辨细节了,就靠第一级上面安装的后向摄像头。直到第一级燃料燃尽脱离,“苏二”的工作100%正常,不但没有发动机停机,连一点喘振都没有。

左右芯一级助推器脱离,中芯一级助推器脱离,第二级点火。

第二级也全部工作正常,将第三级和登月飞船送上了200公里的近地轨道。这时候第三级点火,但只工作了一点点时间就关机,把奔月飞船送到330公里/350公里的近地轨道,然后脱离。

现在,奔月飞船的服务舱、指令舱、登月舱要在近地轨道绕行9天,完整地模拟一次飞向月球并且返回地球所花的时间。

在这9天的时间里,3名航天员就全呆在6吨重的指令舱里生活了。

联盟飞船和神舟飞船也可以搭载3名宇航员,但奔月的指令舱甚至比联盟飞船还要小一点儿,却要让3名航天员在里面生活9天。

如果9天的测试胜利结束,这就证明月船系统可以让航天员生活9天,下一次测试时就可以让航天员飞到月球附近绕月飞行再返回地球。如果这一次测试出了问题,撑不下去了,因为飞船还是在地球上空300多公里的高度飞行,因此很简单,指令舱即刻返回大气层就行了。

这3名航天员的生存状态,大概是坐火车硬座连坐9天的意思吧。火车硬座坐9天,旅客或许还能起身上厕所,到车厢连接处抽根烟,航天员……动不了。吃的是袋装太空食品,喝的是氢氧燃料电池产生的水。这倒也还好,关键问题是嘘嘘和拉翔……也差不多在原位置。

要是没有高科技装备,光是嘘嘘和拉翔就能把人逼疯。

……

长征-15/N-3起飞之后,“范登堡”号导弹观测船马上就接收到了火箭的雷达信号,一轮轮的雷达连续波跟踪扫描,记录下来了火箭的初段飞行数据,然后是菲律宾的两个航天测控雷达站“接力”跟踪火箭。当中国的电视转播以及美国军方自己的雷达观测结果都证明这次发射完全成功,马文·沃森和托马斯·潘恩在电视机前陷入了沉默。

马文·沃森:“他们甚至连一台发动机停机的‘非致命故障’也没有了。”

托马斯·潘恩:“或许是上一次他们的运气不好,这一次恢复了正常。但不管怎样,冯·布劳恩博士坚持的中苏火箭可靠性差的说法都站不住脚了。”

马文·沃森:“根据您和阿波罗计划的经验,中国人和苏联人还有多久能正式登月?”

托马斯·潘恩:“他们的火箭试射流程与NASA最初为阿波罗计划制定的测试流程相似,如果是这样,那么他们第四次是演练绕月飞行,第五次是全逼真模拟,包括完整的登月舱,进行登月前的最后彩排,第六次载人登月。”

“我们绝不贸然提前计划了,对吗?”

“是的,我们要做四次测试飞行,每一次都不能省略,四次测试飞行之后,第五次正式登月。”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