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墨者之书(1 / 2)

易地扶贫的前身是6、70年代中央设想的环境恶劣地区农村迁移工程,但那时候由于财政拮据、战备要求人口分散布置等原因,因而未能实施。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以当时国家其他地区农村的生活水准,政府左算右算,觉得把这个工作做到位,那个工作搞好,这些山区或者干旱地区的农村还是可以达到农村平均生活水平的。

那时候的农村平均生活水平就是有饭吃,有衣服穿。

但问题是以恶劣地区的基础条件,这在很多情况下就已经达到了这片土地作为生产资料所能供给的人类生活水平的上限了。再往上,无论怎么算都算不出来达标的办法。

因此,唐华拿新设定的1980年城市和农村平均生活目标水平做标杆,易地扶贫就成了显而易见的、必须做的事情。不移民达不到目标。

西南山区的条件,真是一言难尽。

山上能种果树吗?能。但是,就算水果种植业,也是平原沃土的果园产出占绝对优势。

山区不但地力贫弱,水果的采摘成本也很高。采摘成本是水果种植业中一项极为重要的成本支出,有些水果既好种又高产,也不容易腐坏,然而市场卖价就是高出同类其他水果一倍,原因就是它很难摘。要是这种水果还种在山上,那就完全歇菜了。

中药材种植同理。大概山区能种的只有造纸的速生林了,因为树木砍来下往山下扔,比把水果一筐筐背下去方便。

搞旅游?某些山区可以搞,但不是所有山区都能变成旅游区,因为全国旅游的总需求量是大致固定的,只要输入人口总数、工资水平等几个参数,就知道每年全国的旅游产业总市场潜力是多少。

所以,还是搬家吧。

……

“不仅是贵州,我们刚刚汇总了云南、广西、青海、甘肃、内蒙这些地区的数据,证明以前我们的估计是不够充分的。以前只知道乡村小学的学校和班级规模会比较小,但没想到这么小。一个村的初小,一个班有时候不到10个人。”

“学校和班太小,那就算我们预估的人口模型是正确的,乡村小学的教师也会出现缺口。”

教育部刘继平副部长说现在的乡村教师短缺现象。

现在国家的经济运行主要是四个委员会在负责:国家计委、财经委、工信委、农工委。不过,现在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执行时,教育工作成了卡脖子的地方,那就得和教育部一起联席开个会解决问题。

李复春:“现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农村教师缺口大约在10%,1970年起年义务教育从6年延长到9年,这样的缺口还会更大,我们还有两年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

刘继平:“两年,中等师范学校二类生的学制也要三年……”

现在全国高等师范学校(包括大本和大专)有63所,中等师范学校(通常叫中师或师专)450所。师范类院校的数量没有发生大起大落,学校规模和教学质量都比历史上的师范院校好不少。

中等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一类学制四年毕业,二类三年毕业。一类毕业生可教小学和初中,硬着头皮教高中的也有,二类毕业生教小学,有时候也硬着头皮教初中。

现在的问题就是教师出现缺口,要扩大数量。

李复春:“我们把一部分中专改成中师,可以暂时解决乡村小学的教师短缺问题。”

刘继平:“目前来看,也只有这个办法了,拿西南地区的中专改一部分。改中专的学校,教育部也大致挑选好了。不过还要做两个工作,第一是这些中专的毕业生本来是有计划去向的,现在那些工厂没有应届中专生了,得想辙弥补;第二是,中专改中师,要立刻让学生上普通话培训班。”

唐华赞成:“普通话培训很重要,要不然教出来的学生还是一口方言,这在以后会非常不方便。”

总会计师:“还有非师范专业出来,也招入教师队伍的,他们的普通话怎么解决呢?”

刘继平:“招收非师范专业的大学生和中学生当老师,由师范院校做3到6个月的普通话临时培训班,培训合格之后再发证上岗吧。”

……

乡村教育的统筹会议没有提到民办教师。现在国家也招非师范院校的学生当老师,但所有的老师都有编制。

民办教师其实不是教育人才紧缺的产物,而是6、70年代中央财政不足的产物。国家没钱,所以不得不把一部分教师用不占编制的方式招进来,也就是教书的“临时工”,甩给地方政府供养。

这是最该首先取消的临时工。无论是这些本身的知识学历还是对国家的贡献度,民办教师都当得起它的历史地位。作为地方供给的临时工,民办教师的生活待遇首先是在公社算他的工分(公分意味着年底分口粮和钱),然后每月发一些现金补贴(相当于同时期正规编制教师的三分之一)。

但这两项加起来,和正规编制教师相比,每年的收入也还是少很多的。

……

清华大学。

“唐院长,你好。”

“最近实在太忙,你回国都上了一个多月课了,我都没空来清华,”唐华和杨振宁握手,“今天总算得见了。”

杨振宁:“多谢这十几年来您对我家人的照顾。”

唐华:“这其实很多事情是国家做的,比如你岳父……他现在也在北京吧?”

“泰山大人就在清华和国家图书馆来回跑,他现在是政协的文史专员,在写历史书。”杨振宁说,“国家变化真大,清华变化也真大。”

唐华:“你在国内的时候,清华还是内迁的西南联大的一部分呢。”

“对,但是,虽然那时候没逛过清华的校园,但人的精神面貌是可以做对比的。国内十几所大学,逃难似的躲到西南,在几间破屋里面安身,那时候的学生和老师,有的相信国家和民族最后会战胜强敌转危为安,但也有的人心里头在悲观绝望,”杨振宁说,“回国后去了清华、去了北大、去了北信,呵……”

杨振宁像是打开了话匣子般说个不停,“现在的学生那种自信,那种精气神,就是一副‘我们中国最牛,中国人谁都不怕,中国人想做什么都可以做到’的精神。”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