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新·柯西金改革(1 / 2)

“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中国的智能探索机器人是不完备的人工智能!他只学会了与人类相似的表达方式,而没有学会人类模式识别能力、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和直觉!”

阿西莫夫在电视前看了好几天,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

中苏登月飞船返航阿西莫夫没管,美国无人飞船进入绕月轨道他也没注意,中国和苏联两名航天员在海南岛附近海面降落也没看电视直播,一直在看电视台中有侯小林出场的节目,还录下来反复看。

和阿西莫夫一起看电视的是两位研究人工智能的专家,马文·明斯基和约翰·麦卡锡,他们俩看得也很仔细,明斯基不但看节目,还一边看一边客串中文翻译。

“侯小林有自己的模式识别能力,但它的模式识别是用于识别月面地形和抓取月面土壤和岩石的样本,哦,当然,即使是这样的模式识别能力,侯小林的识别能力也比较有限。”约翰·麦卡锡说。

明斯基:“虽然是有限能力的模式识别,但对于月球考察是够用的。你看,侯小林又进行了一次300米的折返行车。”

玉兔-2号的运动速度是200米/小时,折合5.6厘米/秒,和乌龟爬行速度差不多。这是因为玉兔-2号的主业是科考和宇宙观测,运动功能只是辅助这些仪器,让仪器多换几个地点开机。

月球车当然有快的,阿波罗-17号带了一辆月球车,载着宇航员尤金·塞尔南在月面以17公里/小时的速度飙车。侯小林的最大运动速度是7.2公里/小时(2米/秒),和人疾步走的速度差不多。不过现在的折返行车实际上是在探路,所以走得也挺慢。

侯小林在月球表面是先走两米,然后停下,用环视摄像头和测月微波雷达扫视前方地形,确认安全之后再往前挪两米。

“侯小林第一次外出行车用了20分钟,第二次外出速度比第一次快。”明斯基说。

阿西莫夫:“我猜想,是不是第一次的探索让它了解了月面地形与月面坚实程度的关系,所以它运动的时候就更大胆了?”

明斯基点点头,“模式识别能力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感器的信息收集能力,机器人脑袋上的两只大眼睛是最重要的。”

约翰·麦卡锡:“它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想这是在它身上有一个存储器,存了一个很大的语素库。你看——”

约翰·麦卡锡换了一盒录像带,这是侯小林第一天的表现。

侯小林开场的第一句话“人类不在,机器人起义啦”,把电视观众吓得一愣一愣的。电视主持人解释说,这是机器人在和大家开个玩笑。

“咳,我们现在把侯小林切换到正经一点的模式。”

电视节目里“嘟”地一声,还在blabla说话的侯小林住嘴了,然后开始一行行地传递观测数据。

过了半小时,主持人:“大家觉得很枯燥,看来侯小林还是可以活泼一点,只要别再起义就行了。”

指挥中心又远程切换了一下侯下小林的工作模式。

侯小林:“现在启动自毁程序。月球车和登月飞船即将爆炸,倒计时10,9,8,7……”

电视观众:……

……

“真是一场完美的电视秀,”明斯基捂脸,“我们知道侯小林听不懂人类语言,所谓的交流其实是指挥中心的控制员在给他发送控制指令,可电视观众不知道;我们知道侯小林的语言能力来自它存储的1327个单音语素有机组合,偶尔穿插从数百句成句中挑选出来的连贯话语,可电视观众不知道。”

阿西莫夫:“让机器听懂人类的语言、明白人类语言的含义,这太难了。”

约翰·麦卡锡:“不,唐华在几年前的论文提到了机器学习和认知科学。这是在拓展马文《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

马文·明斯基:“那是在1956年达特矛斯会议上我提出的人工神经网络概念,唐华解决了反向传播算法的难题。约翰,中国刚刚发出倡议,建议年内召开镐京会议,也就是第三次世界人工智能会议,您知道了吧?”

约翰·麦卡锡:“是的,我已经收到邀请函了。”

阿西莫夫:“镐京是什么地方,在中国的哪儿?”

明斯基:“在中国的西安市附近,那里是三千年前的中国王朝的首都。”

约翰·麦肯锡:“嗯哼,中国人想炫耀自己的历史真是太容易了。”

“会议定在镐京,不只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炫耀历史……”

明斯基在三人当中不但懂中文,还算是个中国通。

“有一部2300年前写成的中国典籍记载了一件2900年前的事件。2900年前是中国的西周时期。有个叫偃师的匠人制造了一个人偶,把它送到镐京,献给当时的国王周穆王。”

“这个人偶的外形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它还能按照人的意志翩翩起舞,关节运作与真人无异,舞姿优美,灵活多变。不仅如此,这个人偶还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在表演中,人偶竟然用眼神和表情勾引周穆王的妻妾。”

“周穆王大怒,要逮捕匠人偃师。偃师觉察到场面失控,立刻把人偶推倒拆解开来,人们这才发现它不是真人,而是一个由皮革、木料、胶漆以及白土、黑炭、丹沙等原料做成的人偶。”

“周穆王这才相信勾引妻妾的舞者不是真人,感慨道:‘人工之精巧,竟然已经可以与造物者同等了!’”

约翰·麦肯锡:“这……这是中国人的双倍炫耀?”

……

月球,澄海。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航天员是谁现在还没最后确定,可能是苏四第一组的科马洛夫、董小海,也可能是苏四备份航天员组的方国俊、鲍里斯·沃雷诺夫,如果苏四出现问题,可能还有苏五的赵宝桐、费里普钦科。但这些预测现在恐怕都不成立了。

观众们一致认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话痨侯小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