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又一辆路虎(1 / 2)

“同志们,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天起就正式成立了。”

中国社科院的成立大会,社科院院长郭沫若先致辞。

“中国科学院的哲学社会科学部,整体从中科院剥离出来,转入社科院。但是,社科院不能说就是原中科院的哲学社会科学部。”

“哲学社会科学部在社科院重新划分为两个学部:文哲学部和历史学部。除此之外,社科院还包括经济学部、社会政法学部和国际研究学部。”

“国际研究学部从筹建时起,就受到外交部、总参的关注和支持,国际研究的人才也是从这两个部门引入了很多。现在的国际研究学部下设七个中心:北美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南亚研究中心、亚太研究中心、西亚北非研究中心、拉美及加勒比海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

“社会科学其实也和自然科学一样,可以给某一个门类的学科划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哲学、历史、文化等,可以算是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而国际研究学部,就是社会科学的应用研究。”

“国际研究就是要把国外的某一片地区、某一些国家,里里外外研究透了。从它的历史到现在,再到未来;它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军事制度全部理清楚;它顶层的权力分配、中层的官僚或者实力派别、底层的社会状态;它的经济如何运行、财政收入来源如何、国内的财阀和垄断集团是什么、国内金融和商品流动怎么运转的,等等等等,只要外交和军事部门有这个需求,我们就要把它搞清楚。”

“国际研究也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研究一个国家当然不能只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还要从理工科的角度。这个国家的地理条件如何?自然资源都有什么,多还是少?气候如何?农业发展情况如何?工业领域,这个国家工业化进程到了什么地步,有哪些优势产业?未来这个国家的产业发展会是什么趋势?”

“所以,在国际研究学部,我们不但要精通文史哲的研究人员,还要有精通理工农医的研究人员。当然,其中最不能缺少的,是精通各种外国语言的人。”

……

“国际研究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对国家政策方针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

因为总参的开源情报研究中心并没有公开,社会科学院今后与总参的业务联络也是用代号表示部门,因此唐华就不说开源情报研究中心的事情,而是泛泛而谈。

“国际研究不但要各个学科的人才,还要使用很多非常规的工具。比如研究人员要到国外旅行和考察,当然这需要在身份隐藏的状态;对一个国家的研究要很多资料,这些资料不一定是书籍,还包括其他各种各样的信息媒介。甚至你们在进行外国研究的时候,还要动用卫星卫。”

“这些新方法和新工具,是可以改变国际研究的工作方式的,它今后会发展成为一种智库,为社会或者为某些部门专门提供信息参考的机构。”

唐华:“其实,不但国际研究学部是这样,其他的学部,在社科院的架构内,都会发生变革,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比如历史学部,过去都处在‘自己找事做’的状态,每个学部委员或者研究所、研究中心,都只是依据自己的专长或者单位的专长,去做一些历史类的研究。历史学部有没有也可能开始搞一个大的、长期的、需要多部协作的项目呢?”

唐华顿了一下,说道:“我觉得,夏、商、周断代,就有潜力成为这样的一个巨大历史学工程。”

郭沫若:……

徐中舒:……

呂振羽:……

翦伯赞:“这是……一个年代学的研究项目?”

唐华:“它的成果算是一个年代学的成果,但要完成夏商周的断代,大家也都知道,困难会非常的大,所以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

“按工程项目执行的老规矩,我们可以把夏商周断代分成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工程,一期工程是难度稍低的、工作量稍小的,一步一步地来。”

郭沫若:“这样工作就有条理一些,大家觉得一期工程应该是什么呢?”

徐中舒:“从易到难的话,那当然是年代从近到远了,也就是解决国人暴动之前的西周历史纪年。”

“那我们就把武王伐纣的时间给确定下来,这样商周就有明确纪年的分界了。”

“明代黄道周的考证说,武王伐纣是在戊子岁,也就是公元前1053年。”

“不不不,何炳棣认为《古本竹书纪年》伐纣是公元前1027年最为可信。”

“这些都是一家之言,从先秦到民国,武王伐纣的时间累计有45种说法,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作为先秦历史研究大家,徐中舒之前看来是做过不少功课。

……

唐华就知道国际研究的一堆中心,这些历史专家都不熟,开会说这个他们都大眼瞪小眼,抛出一个夏商周断代,气氛就活跃起来了。

就是这样才对,让社科院有事情,忙起来。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但有明确纪年的历史,在1968年公认的数字还是公元前841年。这一年的国人暴动之后,中国历史主线上的大事都有明确的年份记载。再在这之前的两千多年,只有估测——史记上是写了王朝世系表,但没有实物对应。

夏商周断代……其实也不一定要他们把夏商周给断出来,就是让历史学家们忙起来有个事情做。

原历史位面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本来定的中期目标是把历史上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远期目标是上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然而忙活了十几年,最后的成果是把信史从公元前841年上推到公元前1046年……

2800年信史扩展到3000年信史,也算是收了一坨苍蝇肉吧。

除了有断代难度大、学术派系的观点不同争吵不休的原因,中国人对自己历史清晰度的要求太高,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其实到21世纪,国外严肃的考古机构和历史界也基本承认,中国的王朝历史远不止2800年或3000年。不过,他们是按自己的标准认为的。

比如二里头的考古发掘成果,按欧洲学术界(埃及学)的命名规则,已经足够详细了,可以命名为二里头第一王朝、二里头第二王朝、二里头第三王朝……二里头第N王朝、商朝。把这些王朝的起止年代列出来,发论文收工。

但中国人不能满足。你要在历史教科书上写“商朝的前一个王朝是Two Miles Head-VII”,那从院士到平头老百姓怕是都要原地爆炸。

中国人一定要找到商朝前的那个王朝就是“夏朝”的证据,这立刻就把难度提高到了噩梦级,所以现在还在苦哈哈地一勺一勺挖坑里的泥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