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回收火箭真不容易(1 / 2)

加利福尼亚州,美国海军米拉玛海军航空站。

“海军航空站自成立以来,海军赋予你们的使命就是空战,在这里研究现在的空战、未来的空战,研究空战的战术、技术、程序和条令。”

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托马斯·摩尔对在场的军官、飞行员、地勤人员讲话。

“1961和1962年对古巴的行动、正在进行的伊朗空中行动,都不涉及空战。但空战从未远离我们。在大洋彼岸,苏联和中国都有一支庞大的空军,他们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当美国海军在战场上未能获得空战机会时,就要在训练场来弥补这一点。”

“米拉玛的核心是团队,一个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战斗机战术研究团队。你们既是教师,也是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你们要与前来受训的飞行员相互学习、一同进步。”

“当TOPGUN在这里成立后,高素质的教员变得比以前更为重要。平庸的教员无法吸引有才华的学生的注意力,你们当中的每一位都必须成为培训和教学的专家。你们所有的‘教案’都必须通过‘谋杀委员会’的审查后才允许开始教学,我们不需要过时的或有缺陷的教案。”

美国海军战斗机武器学校——飞行员口中的TOPGUN,今天正式成立。

机场上摆着4架A-4“天鹰”攻击机,这是TOPGUN教员用来充当“红军”与其他部队做空战模拟的工具。A-4虽然是攻击机,但在不挂炸弹的时候它的机动性好得很,可以模拟米格-17。这4架A-4其中2架涂着苏联空军的标志,2架涂着中国空军的标志。

4架A-4旁边是4架T-38超音速教练机,这是用来模拟米格-21的。和A-4一样,中国和苏联空军涂装的各两架。

甘肃省金塔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试验训练基地。

总参作战部长王上荣中将讲话。

“根据军委的文件,试验训练基地除了承担空空、地空导弹武器装备试验打靶任务,从今天起,也承担空军各部队的轮训,主要是空战对抗的模拟演练。”

试验训练基地的机场上,6架涂着美国空军标记的歼-6战斗机排成整齐的一列。

……

NASA和白宫为中美苏要不要联合登陆火星纠结了好几个月,中国这边,其实把倡议发出去之后,唐华就没再想这件事了。

这个倡议该头疼的是美国,又不是中国和苏联。

中国航天的发展规划还多着呢,载人登陆火星并不是优先级最高的项目,优先级前三都算不上。

载人登月项目预计1971~1972年完全结束,之后启动的“烧钱型”项目是第三代空间站,现在处于论证设计阶段。

现在大概的规划是:核心舱由中国制造,量子一舱、量子二舱由苏联制造,生物实验舱由中国制造,光谱舱由东德制造。对接舱由中国制造。对了,核心舱现在还在琢磨是发一个大的上去,还是两个20多吨的相互对接。

第三代空间站会测试航天员长期(半年以上)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生活问题,这也算是为载人登陆火星做技术准备,甚至苏联还设想了一个可旋转的居住舱,与核心舱套接,试试看用旋转产生模拟重力好不好使,甚至可以让航天员提前适应火星表面的1/2重力加速度。

不过空间站主要的还是宇宙观测和科研用途。

卫星方面,除了之前建立的几大卫星系统正常的更新换代,四五期间还要启动卫星电话系统工程,是像海事卫星电话那样的同步卫通系统还是铱星/Globalstar这样的中低轨道星座,现在还未决定。

450~500吨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百吨推力的氢氧发动机,以及使用这些新型发动机的新一代重型/超重型/巨型运载火箭。

以及可重复使用第一级技术。

……

“唐华,这是长征-7重复使用试射,第一次到第三次失败的纪录片。”

钱学森拿出录像带。

唐华:……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乌梁素海进行了3次长征-7运载火箭的第一级试验,三次试验全部失败。

长征-7是长征-2轻型运载火箭的后继。长征-2第一级是一泵四喷的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发动机,推力120吨;长征-7第一级就只装1台NK-15-F1发动机,推力158吨。

一直到现在,长征-2都还时不时有发射任务,如同苏联的os-2/3系列一样,因为许多卫星其实不用做得太大,比如低轨道电子侦察卫星撑死了几百公斤,而且也不一定要一次凑好几枚扎堆发射入轨,就用长征-2/os-3,一次一枚发射刚刚好。

因此唐华就把长征-7当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先行者。这个火箭刚好可以替代长征-2:在可重复使用模式,长征-7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是1.4吨,和长征-2一样,但是发射成本会只有长征-2的三分之一;如果是一次性使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有2.5吨。

长征-7测试成功了,就做长征-6的可重复使用改型;长征-6改型成功了,再做长征-5和长征-15,或者长征-9的可重复使用改型。

唐华:“现在看看三次失败具体都是什么场面。”

录像带是从电影胶片转录来的,清晰度比电影差了很多,唐华和钱学森也就看个大概——事故分析报告是由专业小组做的。

第一枚长征-7LV1正常起飞,升到大约80公里——这是预定的长征-7第一级和第二级脱离的高度,发动机第一次关机,受控降高并同时向酒泉的着陆场靠近。第一级找到了着陆场,但是发动机第二次点火时失控,在15公里的高度火箭飞出一个十几圈的螺旋线,然后启动自毁。

钱学森:“这是去年11月的测试,说明NK-15F1发动机的多次点火机构存在缺陷,用了将近两个月修复缺陷,1月1日做了第二次试射。”

第二枚长征-7LV1的第二次点火正常,火箭减速、在栅格控制舵面的控制下继续靠近着陆场,打开着陆支撑架,第三次点火、然后在着陆场上方失稳,横着拍了下来。

这应该是横风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当中某一个出了问题。

第三枚正常飞到了着陆场上方,传感器没问题,火箭竖直下降、下降、下降……重重地落在着陆点。支撑支架都震碎了。其中一块钢条崩飞出去几十米。然后火箭尾部的剩余燃料剧烈燃烧,失去支撑架的火箭慢慢歪倒拍地。

唐华:“……”

钱学森:“发动机推力调节系统的问题。这是个小问题,现在已经克服了,第四次试射我感觉有很大概率能成功。”

唐华:“所以我有时候觉得长征-5/15研制重复使用改型会更顺利,它第一级9发,可以有选择地启动其中一台或几台发动机,稳妥地调节推力,而不是大范围调节其中一台发动机的推力。正在论证的长征-9可能都没有长征-5/长征-15合适,因为长征-9的第一级变成4台发动机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