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传六:我们为什么怀念八十年代?(2 / 2)

然而,这个计划过于庞大,以至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都一度感到束手无策。从1969年到1977年,美国的火星计划进展甚微,只向火星发射了一枚无人探测器实现了火星软着陆,离载人登陆并成功返回还差得很远。

1977年,中国和苏联达成了一致,并经过与美国的详细商谈,三国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完成载人登陆火星工程。地球上排名前三的三个大国携手探索宇宙,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场面。要知道,那时候还是冷战,三国在联合登陆火星的同时,中苏和美国的战略核武器还瞄着对方,在世界各地,三国还时不时为势力范围而相互攻防。

但三国的联合居然就一直持续了下来,没有受到历次危机或者局部战争的影响,最后以皆大欢喜的方式达到了目的。

有冷战史专家是这样分析“激荡的八十年代”:1980到1990年,这十年虽然是冷战的高峰期,但也是美国和苏联国内较为安宁、日子比较好过的时期。苏联国内的工农业总产值节节攀升,军事力量达到了顶峰;美国则出现了持续达7年的繁荣期,当时的美元是世界第一货币,美国正利用美元在全世界吸血。

国内安宁则国力强盛,国力强盛则拥有更大的自信,因而能在和平的太空探索领域,与自己的冷战潜在对手携起手来完成全人类共同的探索征程。

当时间步入90年代,这让人心潮澎湃的场面就渐渐谢幕散场了。美国的经济环境愈是不好,在国际政治上就越发剑拔弩张,最终1994年悍然入侵古巴,成为美国国运的分水岭。苏联的生产计划失控是表象,民族问题是根源,在九十年代也很不好过。

剑拔弩张发展到1999~2002年的“千禧乱局”,人们已经记不起八十年代中美苏曾经那么亲密了。乱局让两届世界杯和一届奥运会停办,世界超过100万人死于战火,其中绝大部分是平民,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中国所有战略导弹和弹道导弹核潜艇全都处于最高战备……

……

这就是八十年代带给人们的回忆。在冷战当中,是有那么一段时光,三个超级大国曾经携起手来,为人类文明进步而努力,并创造了巨大的成就。

其实上了年纪的人对八十年代有更直观的回忆。有两亿个家庭在八十年代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台计算机,连上了互联网;有五亿人在八十年代买下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有六千万个家庭在八十年代买了自己的第一部家用轿车。

我们也还记得1987年,GSM手机升级为3G手机时的轰动,198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无人机,就是借助3G网络进行操纵和协调的。

我们当然还记得198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上,唐总理向大家挥手示意时,手里拿着个薄薄的小平板——原来手机不只是用来打电话发短信的,它可以是照相机,可以是录像机,还可以是——能上网的个人计算机。

与此同时,人们的记忆中对八十年代还有一个字:“忙”。每个人都在涨工资,但每个人都很忙。不但每个人在忙,国家也很忙。一条一条的高速铁路在国土不断延伸;西部农村地区上亿的人口移居到东部;本已成规模连成片的工业带,工厂的数量又翻着倍往上涨。

在八十年代,中国从电子产业一枝独秀,发展成了所有产业“正六边形”式均衡。

在八十年代,中国的制造业总产值超过苏联,并在1991年超过美国——这时候的美国还未开始“长衰退”。

还是在八十年代,人民币走出了国门、走出了东亚圈,成为了世界常用结算货币之一。当然,人民币能做到这一步,身后是国家的力量,这就必须提到在八十年代,中国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淮海”号下水并在1987年成军。如果没有强大的海军力量,人民币不可能在1990年进入波斯湾。

当一切尘埃落定,世界归于平静时,正如林间雨的一句歌词:

“神死了,魔死了,而我依然在。”

有人说中国的复兴是天命所归,其实这未免有点宿命论。中国的复兴不是天命,而是七十二年来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努力的成果。

当然,有人还会问,难道苏联人和美国人就不努力吗?结果现在一个从苏联变成了苏俄,一个从联邦变成了邦联。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觉得……不用回答了,还是+1s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