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21个敏感词(1 / 2)

1949年7月,莫斯科。

我党1948年派遣留学苏联的留学生们,在伊万诺沃经过了1年的俄语补习,1949年7月顺利结业,返回莫斯科。今年9月,这21名留学生就要分配到苏联各个不同的大学,开始正式的学习了。

“各位同学,”王若飞举起双手下压,止住学生们的鼓掌声。“经过一年的时间,你们都顺利掌握了俄语,熟悉和习惯了在苏联的生活,而且你们还利用学俄语的这段时间补习了很多功课,全都达到了苏联中等教育毕业的知识水平。李副书记在你们出行前,曾给你们提了三点要求。其一,必须刻苦学习,圆满完成学业;其二,专业学习,要根据祖国建设的需要选择;其三,留学期间,要集中精力学习,不准谈恋爱。看来,过去这一年,你们严格做到了李副书记强调的这三点。看到你们有这样的成绩,我很高兴。”

王若飞是今年6月启程前往苏联的。这位与叶军长同机返回延安的老革命家,内战中在华北和西北解放区工作,平津战役结束后参与了北平的接收与整顿,现在前往苏联,负责洽谈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与苏联的一些事务。

1948年初,中央就决定抽调一批能力突出、政治可靠的青年干部,留学苏联接受高等教育,培养成技术专家,将来建设中国。第一批派遣到苏联的留学生一共21人,有13人是烈士遗孤,其他人是干部子弟。留学人选是由东北局挑选,也是从东北前往苏联的。这批留学生——额,他们的父母全都是敏感词,他们有一多半也是敏感词……

“很快,你们就要选择你们就读的院校和专业了。在来苏联之前,主席和中央的领导同志们,嘱咐我把一些话带到苏联,这些话是对你们今后的选择和学习生活的建议。首先是任书记,他说的话是:‘我不主张中国派到苏联的留学生学习政治。因为过去中国到苏联学习政治的人,往往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王若飞说。

看着学生们若有所思的表情,王若飞接着说:“任书记说的第二句话是:‘我也不赞成中国派到苏联的留学生学习文科。中国派到苏联的留学生应该学习工科,学习工业。至于具体学习哪一门,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来选择。’”

其实留学生们的个人意愿,之前大多数也倾向于理工科,听到王若飞的话,学生们也打开了话匣子。

“我想学电力。”

“我的志愿是学航空。”

“我想到机械学院。”

“我想学地质。”

“我想在读完大学后继续在苏联深造,拿到副博士、博士学位,”一个学生说道,“从事最尖端的科学研究。”

这位学生开启新话题,留学生们又开始了新一轮讨论。

“唐华院士是我们的榜样。”“中国人也能成为苏联科学院的院士,这让我们太自豪了……”

王若飞听着学生们的讨论,不断点头。“唐华院士,是苏联也是世界顶级的科学家,这确实让所有中国人都觉得自豪。他不但当选院士,还在苏联获得了红星勋章、列宁勋章,而且他马上就要获得自己的第二枚列宁勋章。不过,唐华院士马上就要返回中国了,新中国即将成立,他表示要尽快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唐华既然是你们的榜样,那么你们也应该向他学习,无论身在哪里、获得了什么样的地位或待遇,都始终把祖国放在第一位……”

“……王团长,那唐华回国之前我们能见到他吗?”学生们听到唐华要回国的消息,也很是惊讶。

“可以,我们已经做了安排。唐华还要在这里,与你们见面,并做一个简短的演讲。”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