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参观(2 / 2)

民国文匪 奶瓶战斗机 3279 字 2021-10-01

威廉走到一个同样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身边,四处看了一下,然后问:“他在干什么?”

“记录温度和湿度,以及菌种生长的情况——大部分的科学实验都是非常漫长而枯燥的。”李谦回答道。

两个记者看了看,就看到一大堆的培养皿呀什么的,基本上什么都看不明白。杰克逊还试图去看看墙上悬挂着的操作规程,只可惜这文件是用汉字书写的,而他也没有照相机可用把这东西先拍下来,然后再找认识中文的人来辨识,所以也只能看看了。

“李校长,您提到的那位童先生在这里吗?”杰克逊问道。

“不在,他在另一个实验室里。他是整个实验室中常务负责人,总是呆在最最关键,也最辛苦的地方。这里如今已经不是最为关键的位置了,如今任务最重的项目是关于链霉素的项目。如今童村是这个项目的主管,所以他并不在这里,你们跟我来……”李谦说。

于是李谦将他们带到了另一处实验室,敲开门,里面一样很忙碌,李谦走上前去,和一个同样穿着一身的防护服的人说了几句话,那个人便转身向杰克逊和威廉用英语问好。

“童村今天比较忙——嗯,他就没有不忙的时候——所以我们说好了的,你们每人只能向他问三个问题,而且不能涉及涉到技术机密。”李谦说道。

……

这次采访让两位记者都很满意,因为他们是到现在为止,唯二的进入过这座神秘的实验室的记者。虽然只有实验室外部的照片,没有实验室内部的照片,但是仅仅是对这座甚至引发过美日之间的外交风波的内部情况进行文字报道都能吸引不少的眼球了。

所以关于上海大学实验室,或者说用报纸上的说法,“神药青霉素的秘密摇篮”、“世界上最守备森严的实验室”、“藏着至少价值数亿美元的机密的地方”的报道,自然能吸引很多人的注意力。而且你想,这个报道当中自然还会有各种背景的解释,于是财富的传奇、科学的奇迹、惊险的斗智、阴沉的杀机……这些能吸引眼球的,能让好莱坞忙碌几十年的东西会聚在一起,还能不好看?

而在这个报道当中,李谦作为数学奇才和商业奇才,以及爱护学生的好老师,忠于祖国的好公民,热爱自由的正派人,诙谐风趣的好朋友的形象自然是显得更加的耀眼。同时童村的刻苦学习,努力研究,一心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贡献的劳模形象也树立起来了。

本来童村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包括《柳叶刀》在内的杂志上也发表过不少的有影响力的论文了。只是这些杂志都太过小众,缺乏公众影响力。而且更要命的是,童村每次发表论文的时候,都要把李谦的名字放在通讯作者的位置上。

一般来说,一篇论文的第一作者通常主导大部分的实验工作,在一般的情况下,引用一篇论文时,提到的就是第一作者的名字。而通讯作者是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在投稿、同行评审和整个发表流程中负责和期刊沟通。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作者的。从这个划分来说,童村是第一作者,而李谦是通讯作者,这是非常合理的。

在正常情况下,论文发表带来的名是第一作者的,利是通讯作者的。但是作为通讯作者的李谦实在是太出名了,以至于他既是被放在通讯作者的位置上,发出的光芒还是盖住了童村。再加上童村又在论文中多次提到,一些最关键的方向和方法都是李谦指出来的。这样一来,不少人甚至觉得,童村这个第一作者其实是沾了李谦的光,有了李谦的资助和指导,换他去也能出成果。

不过随着报道的发表,童村的很多工作,很多贡献也开始为人所知,李谦觉得这对于帮助童村赢得一个诺贝尔奖提名应该是有不小的帮助的。

很快,从德布罗意那边传来了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推荐人原本打算推荐弗莱明和李谦,但是现在他觉得的确应该加上童村。只是因为如今的时间已经到了提出推荐的最后期限了,所以已经来不及加上童村了。因此他已经向诺贝尔奖评委会提出了,希望这一次就不要把诺贝尔奖发给青霉素了,这个奖还是留着明年发吧。

既然提名人在讨论的时候都做出了这样的表态,估计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肯定是和李谦无关了。李谦通过一番运作,终于让自己没机会在1935年拿到诺贝尔医学奖了。

不过对于这个结果李谦却很满意,因为1936年有国际数学家大会,这一次他肯定是要去的,而且是要在主席台上发言的,另外他的学生也很有机会获得菲尔茨奖。反正都要去欧洲,都集中到1936年,然后跑一次欧洲,就把两件事情都一起解决了,你说这效率是不是高了很多?所以推迟到1936年,实在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