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茶马古道上的商帮(2 / 2)

缅甸风云 汉客 3559 字 2021-04-11

“现住南坎,要翻越莱别山,走兴威-腊戌,去沫谷交易。”

基本能对上,李寒判断,对方问题不大。

“货物卖给我们?”

木钉瞪大眼睛,惊喜的说:“卖的!家里急需大米。”

李寒:“那就上南边的小河交易,我用大米换茶叶、匕首、坎底刀。”

南小河是巡逻队设置的临时安置点,根据地解决粮食危机后,深处大山,又相对远离9旅驻地的此处,成了和商帮的走私点。

转移的路上,已解开绑绳的木钉,热情的和李寒攀谈,客气得像多年不见的老乡。

到了交易点,木钉用大部分商品,换到一批大米、食盐。

推脱要赶行程,拿回武器后,木钉驱赶着马队,很快消失在山林里。这次倒是挂上了铃铛,悦耳的叮当声,久久回荡山谷。

貌麦望着远去的马队,疑惑的问:“队长,马队数目对不上,货物量对不上,连铃铛都不挂,问题很多,有猫腻。”

茶马古道上的商帮,一般有十几匹乃至几十匹以上驽马,行走时通常马挂铃铛,响亮的铃铛目的是提醒商队别走丢,二是告诉路过的陌生人,自己没有威胁。

“我猜多半是分开走,木钉抄近路,另一队走远路,兴许违禁品就在那边。你跟到傍晚,不管他们是否落脚,都要回来。”

貌麦领命后,顺着哨兵留下的痕迹,一路追赶商队。

李寒才不信商帮不运毒,缅北做生意的硬通货是大烟,茶马古道上,早就没有纯粹的商人,都凉人也不例外。

都凉族是个很奇特民族,人口大概5万,冬季(凉季)离开村落,到沫谷等地打工或营商,雨季来临前回家,都凉汉子个个是旅行和做生意的好手。

除了打工和买卖,打铁更是绝活,都凉打造的坎底刀,颇受掸邦各族喜爱,甚至远销阿萨姆邦。

一个民族的特性有好,必有坏,都凉族内赌博成风,盛行吸毒,从泛黄的牙齿看,木钉商队个个吸大烟。

不严查木钉,只是因为根据地需要商帮,需要他们运来急缺的玉石和情报。

远离交易点后,木钉示意取下铃铛,抽出烟管,迷离的吞吐烟雾。

“二爹,你不怕人民军?”

木钉笑着黄牙,“在这片吃人的丛林,相比各族,人民军最无害,偶尔才越界吃肉。”

“我看未必,要不是缅共打来打去,我们会被抢走粮食?”

6月,缅军借口清扫缅共,将附近的村寨扫荡了一遍,抢走大批口粮,逼着各族出门求食。

木钉收起烟管,继续赶路,“走快点,争取天黑前赶到公路,连夜下兴威,在城里休息。”

“换到大米了,不运回家?寨子里等着救济粮的。”侄子急切的问。

“到兴威再说,或许还能赚一大笔赏钱。”木钉目光的阴沉的说。

原始丛林里,木钉坚信遵守丛林法则的人才能活下去,不死的猎物总会想着反咬一口,他很快就想到找补的手段。

根据地内,刚建好一个院子,院子不大,三排长条房围着一个小操场,操场上立着飘扬红旗的旗杆。

张扬心念的学校筹备完毕,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

教材是国内支援的,比起军火,北方更乐意支持文化教育。

有了教材,教师还在路上,张扬等人暂时出任教师,课程涵盖初小、高小、中学,乃至进阶的无线电、雷达等高等教学。

学校虽小,却五脏俱全。

年底,北方就会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知青大返流即将开启,张扬的应对手段是建学校安稳人心。

不是为了阻止根据地的一千多知青跑路,相反更希望他们能提早复习,增加考试成功的概率。

知青要离开,不管是高考,还是回城,9旅都会尽力帮忙,尽力让战友们走的好一些。

张扬知道,二三十年后,老三届的大多数人会走上各行各业的高层,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相比强留知青,他更寄希望于三十年后,从9旅走出去的知青成为一个派系。

学校不止为知青服务,还担负培养本土人才的重任,将会收教各族子弟,从思想层面改造新一代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