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新农村(2 / 2)

缅甸风云 汉客 3301 字 2021-04-11

若无外力帮助,缅北山民到下一个世纪,依旧只能种一辈子罂粟,被毒贩和头人们剥削。

根据地的农业政策,是要把农民动员起来,组成一个个集体,群力改造大自然。

只有集体的力量,才能打破旧环境的死结,完成农村改造,让山民走上正向循环。

穷到只能种白花的山民,对摆脱饥饿的渴望无比的坚定。

罗盘村的18户村民,分别来自深山的三个村寨,他们满怀新希望,克服民族差异,走在了一起。

像罗盘村这样的移民村,一共有6个新村,环绕农场,散落在木丝河下游两岸。

按照原本计划,民政部拟搬迁6个山寨。

可听说能到平原上生活,还分田地,好多山民主动请求下山,服从搬迁安置工作。

山民愿意跟着走,根据地当然不会拒之门外,九旅组织两次搬迁行动,总共14个村寨,174户人家,一千多山民搬进了新村。

罗盘村是最早完成搬迁,且投入生产的移民村。

望着点缀在田垄上的幼苗,山大奎欢喜的说:“吕师傅,你说雨季前,我们村种的粮食,能填满各家米缸吗?”

“4月前完成开荒目标,种下玉米、番薯杂粮,别说吃饱饭,说不定还能卖一批粮食改善生活。”

想到要是能卖粮食,有钱了,给自家孩子添一件衣服,王大奎不由得笑出大门牙。

民政部给罗盘村做了细致规划,力求今年就能解决温饱问题。

农场给罗盘村划出180亩水田,相当于每人一亩口粮田。

3年期限内,180亩水田的产出,归罗盘村集体。

村民要跟着农场学习农技、农具使用等所有的现代农业要素,实现农业生产水平的飞跃。

学得好,水稻就种得好,各家分的口粮就多。

同时,吕文这样的农技师傅驻村,带领村民开荒和农业生产,目标是做到人均5亩水田,和5亩旱地。

人均10亩地,足以让山民摆脱贫困,积累一定的物质基础。

三年之期,是张扬对农村改革、脱贫阶段的期望。

罗盘村下游3公里的地方,人声鼎沸,劳工们为了完成今春的修渠计划,齐声吆喝。

农场拓荒范围扩大后,逐渐远离木丝河,取水成了大问题,修渠势在必行。

农场附近以姐兰村为首的几个自然村,也有灌溉需求。

根据地完成土改后,动员村民们修渠,干工待遇和修路一致。

修水渠是比修路辛苦,但能领工钱,又能给自己田地通水,各村村民踊跃参与。

眼前的姐兰渠,全长12公里,深3米、宽1.8米,环山而走,期间铺设涵洞,跨过3条小溪,将深山大溪引入木丝河。

建成姐兰渠,可以灌溉沿线的两千多亩农田,将一千多亩旱地改成水田,更能开荒出3千多亩山谷梯田。

仅凭一条姐兰渠,就新增/改造近五千亩良田,惠及三个村落,让一千多村民,每人多3亩土。

类似的水渠,根据地一共规划了三十几条,正在施工的5条。

每条水渠,对应一条莱别山深谷,将年年爆发的山洪,变害为利,成为灌溉用的益水。

配合一大3小水库,西北军区在地图上,勾勒了一个完整的水利网络。

凭借水利网,人类将首次战胜缅北山区的水灾,实现农业腾飞。

这个宏伟蓝图,根据地军民正一点点地勾绘,一步步实现既定规划目标。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