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一九七八年旱季战争的下半场(2 / 2)

缅甸风云 汉客 4865 字 2021-06-12

无论兴威还是南峡谷,人口结构都以缅族为主,越是靠近公路、平原,缅族村落就更多,偏僻农村以掸族、克钦族为主。

如何治理缅族人口占优势的地域,是九旅从没遇到过的难题。

具体施政细则下传时,遇到了杂音,一小群干部高喊要铁腕治理,以铁血手段镇压反抗,并施行强制劳动。

细究他们的身份就会发现,这些干部都是少民出身,华夏干部看问题更平和不会如此偏激,更不会参合此事。

干部态度出现分化,张扬并无讶异,并理解强硬态度背后的缘由。

奈温政府上台后,全面推行大缅族主义,整个国家的上升渠道,全被缅族掌握。

考学、参军、公务员等优势职业,无一不是缅族优先。

缅族优先的另一面是更残酷的种族歧视,军政府将各民族分成三六九等,亲近缅族的孟族、若开族是二等公民。

克钦族、掸族等造反大族,是三等民族,至于人口少的少数民族则更下等。

民族歧视并不止于政策歧视、社会歧视,更体现在法律上,《公民法》明文确定民族差别政策。

若无张扬穿越,再过几年,当局还会推出颜色不一的身份证,果敢族拿的是第三等证件,出家门就被歧视。

民族歧视充斥在缅甸社会每一个角落。

在缅北,军政府对少数民族只有索取、歧视、压迫,没有带来一丝先进制度与文化,更没有促进经济发展。

如此残暴的政府,少民干部将怨气撒在缅族百姓上,也就不难理解!

何况缅族百姓就那么的无辜?

他们是怎么迁入缅北的,他们的土地是从何而来的?

这些问题没法深究,若是纠结下去,革命事业必沦为种族屠杀,缅北将变成卢旺达。

争夺生存空间带来的仇恨,只要是人口密集的国家、区域都会有,除非是白人灭绝印第安人。

华夏两广地区的土客械斗,持续之久,杀戮之残酷,缅北民族冲突,在它面前不过是小虾米。

土共解放两广后,很长时间内,也只是压制了土客矛盾,矛盾解决要到新世界经济大发展,大家一切朝钱看后,才消弭仇恨。

回到缅北民族矛盾上,仇恨情绪、敌对政策是要不得的,唯有各民族和平发展,共同富裕,才是唯一出路。

针对少民同志的情绪,张扬赶回兴威,召开南下干部大会。

“同志们,我们的革命目标是解放全缅甸,打倒独裁军政府,将国家建设为美丽、富强国度。”

“革命出路只有解放全国一条路可走,妄图偏安一隅是取死之道。若我们抛弃理想,党组织就会内部腐坏,外部敌人亦会卷土重来,内外夹击下,我等会死无葬身之地,党的事业也将毁于一旦。”

张扬扫视一眼台下干部,坚定的说:“要解放全缅,夺取全国政权,就必须争取两千万缅族人民。这是革命成功的必备条件,没有它路可走。”

“想要获得缅族人民支持,就必须高举阶级斗争的旗帜,引领广大受压迫人民,打倒独裁统治阶级。”

“西方帝国主义惯用的社会纵切法,以民族、肤色、群体来竖分社会,不断强调民族、肤色之间的矛盾,以此掩盖阶级矛盾...”

“这种统治手段听起来很美,在缅甸却不具备可行性,我们没有那么多金钱收买、分化社会各阶层。”

“阶级斗争永远不过时,我们身负红旗,就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回到如何对待新区缅族百姓的问题上,民族压迫要不得,民族解放、民族和平才是正途。”

会议后半段,李国成出来灭火。

“思想出了偏差,就要及时纠正,同志们要怀着正确的工作态度,奔赴辽阔的农村社会,为解放事业而奋斗。”

“想法出了偏差的同志,不要有思想包袱...”

纠正少民干部的错误思想后,具体施政上,旅部做了新调整。

跳得最高,声音最大的干部,调离新岗位,到张扬、李国成身边工作,以安人心。

犯的这点错误没到公开检讨,乃至整风的地步。

党培养一名干部不容易,不能...

对九旅来说,培养一名合格干部,还真是非常不容易,每少一个,都会让张扬心疼很久。

根据地发展时间才一年多,时间太短,没来及培养更多人才,可发展脚步从未停歇,地盘不断增大,工业建设不断扩大,干部一直不够用。

这批思想走偏的干部,张扬这么轻拿轻放,是目前最可取的办法。

南下干部成分也做了调整,加入更多的华夏干部,各基层都是华夏、少民搭配干活。

得亏有一批华夏干部可用,不然组织工作真没法展开。

少民干部人数少,学习能力差,老观念根深蒂固,工作能力普遍比知青低很多。

张扬庆幸自己一直坚持搜罗知青,和培养华夏农家子弟,不然此次新解放区治理,麻烦少不了。

“政委,干部学校不能再拖了!”

要解放全国,张扬觉得起码要10万干部,乃至50万也不多,折中一下,目标就定为30万干部。

可根据地目前不算军官,民政职员才一千人出头,干部培养任重道远,也迫在眉睫。

李国成掐掉烟,皱眉道:“快了,争取在12月低开课。”

张扬不满意地说:“只有干部学校还不够,工人夜校、会计学校等学校也要办起来。”

“大学办不起,多开点专业学校,特殊学校,还是可以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