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2 / 2)

缅甸风云 汉客 4000 字 2022-07-24

这种拧巴的心态,一直是兴威地区,乃至果敢地区人民所纠结的。

兴威县民兵团一直募不到民兵,缅族村落参军不积极,就是这一心态的集中体现。

水灾一来,形势立刻逆转。

南边受灾严重,不单是灾民,就是不受灾的百姓,也被物价飞涨盘剥到难以忍受。

整个九月,给腊戌和南渡人民的感受就是一朝回到五年前。

积累的家财被高物价掠走,农田也受损严重,不经一两年时间的复耕,水稻亩产量是赶不上水灾前的。

富亲戚落魄了,边区缅族群众在救济受灾的亲戚时,心态彻底转变。

对比军政府的贪污腐败和无能,边区人民才知人民政府的好。

九月末,根据地恢复秩序后,开始接收南边逃难的灾民。

早在边区政府出台政策前,就有一批无家可归的灾民,通过边区亲戚接收的方式,进入了根据地。

到政府出台接收灾民的细则后,更多的灾民闻讯而来,主动吃缅共的救济粮。

根据地接收的灾民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投亲性质的缅族灾民,另一类是山区少民。

缅族灾民并不是拖家带口地北上,而是家里吃不饱饭了,就送一两个或更多的非壮年人,走亲戚避难。

这批缅族灾民并不是要投共,只是暂时避难而已。

他们打的主意是减少老家吃饭的人数,以节约粮食熬过最艰难的秋荒。

缅甸水热充足,再遭灾的农田,只要补种了,等上3-4个月就可以收获一季粮食,从而渐渐摆脱饥荒。

缅族灾民的这种狡黠处世心态,让张扬忍不住感叹,缅甸自然条件太得天独厚了,简直是老天爷喂饭吃。

要是在华夏古代,如此大的水灾,赤地千里,死民百万毫不过分。

只需三四个月就能渡过饥荒,缅甸灾民也算是投胎投得好。

比起南方水稻区的灾民,从山里逃难出来的灾民就惨多了。

大水侵蚀下,山区河谷屡发洪水,且山体滑坡频发。

山体滑坡造成的破坏,比洪水还大且持久。

洪水散去,农田收拾后总能种地。山体滑坡冲入河谷,就会掩埋梯田或住房,甚至造成堰塞湖。

一旦梯田给泥石掩埋,以山民的能力,就无法再修复,最多只能在山石、山土上开垦荒地为坡地。

坡地是没法种水稻,而且因为是新地,种啥都长不好,需要三年以上才可能变成高产熟地。

滑坡要是冲进山寨,或者阻断溪流,别说恢复生产了,山民必须尽快搬迁,易地而居。

大雨停歇后,无人机航拍山区,发现山体滑坡频发,且越是高山高寒地区就越为密集。

得知这一消息后,边区政府立刻组织根据内处于危险区的山寨搬迁。

等缅共控制区外围的山民逃难到根据地后,张扬进一步要求接收逃难山民,引导难民到根据地求活。

边区山民与国统区山民之间联络很密切,所以逃难山民对缅共较为信任。

大多数山区难民都选择相信边区政府,主动离开破落的家乡,到根据地去避难。

到十月,边区一共接收五千多名山区灾民下山,这个数字比缅族灾民多上一些,合计九千人。

九千灾民当月就有了工作,且得到妥善安置。置

十月是雨季的最后一个月,掸北山区远离海洋,此时降水量已大幅减少,今年大概能在月底提早进入旱季。

为此,边区政府提前启动基础建设计划,将在全根据地范围内,兴修堤坝、水库、桥梁、道路,且规模将是去年的三倍以上。

大规模建设需要的人力是海量的,九千灾民有的是工作,而且干工也是为了自己的新家。

不愿在边区安家的灾民,也有饱饭吃,有工资可领。

有了水灾的教训,边区三十五万农民的干工积极性也比去年旱季高了很多,纷纷主动要求参加工程队。

在以前,农民在家乡修渠修路很积极,可一旦到了外地就没那么积极主动了,甚至不愿意到外乡干活,给高工资也不愿意。

农民的目光短浅,只顾小家的落后性就体现出来了。

水灾一来,可不管那块田是谁家的,通通全部淹没。

在村干部的宣传下,农民明白了水灾无情,需合作抗灾的大道理。

修好上下游的水渠、水库,那一条河水上的农田都平安无事。

修不好邻居、邻村、邻乡的水利工程,那水灾一来,谁都躲不掉。

水灾锻炼了缅共干部,也教育了思想落后的农民。

在村干部的号召下,村村成立集体劳动队,并听从政府指挥,先修大路、大桥。

干道通了,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