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2 / 2)

缅甸风云 汉客 4000 字 2022-07-24

实战教案说多了,九旅出身的各级指挥员对老缅共的气性有了深入的了解,林明贤这种想法,不就是过去的冒险与逃跑主义嘛。

大家虽如此想,但却不会搞批斗会。现在是战时,先打赢战役再说,再者九旅时代,张扬就严禁搞大字报和批斗会,思想争论止于报纸和思想讨论会。

听其言观其行,林明贤显然是失去了同志们的认可了,尤其是新生一代的参谋官的认可。

组建前敌指挥部时,张扬察觉其中的裂缝,为了不影响指挥,索性让林明贤留在滚弄总部,分担后勤保障工作,事实上也让林离开了指挥岗位。

看着部队不断南下,就连刚连训练的民兵也要大量抽调,林明贤是有怨气的,只是引而不发罢了。

不止是德钦和林明贤,几乎老一派缅共高层都对张扬坚决发动大规模决战抱有微词。在这帮老人看来,如今缅共所获得的局面已是十年来的好光景。好不容易有了这般景象,为何要急于去决战呢?

有人用词更恶劣,称这场决战为送死,尤其是九旅必死无疑。

这种言论多了,也影响了后方的人心安定。李国成不善于辩论,也没有精力压制流言蜚语,张扬更脱不开身,只好让谢和华去压制老人,并统一内部思想。

按照原计划,谢和华将在恰当的时机,进入腊戌盆地,并策划一系列策反行动,以降低解放腊戌、南渡的成本。

一场大规模战役,火线上交战重要,情报战线上的工作同样重要。谢和华一度认为可以提前抓捕苏敏,逼迫66师投降的。

谢和华留在后方,也让策反计划无疾而终,最终只是让当地佛教保持中立而已。

现在大战尘埃落定,人民军取得了一场空前的胜利。这毫无疑问的让牢骚者闭上了嘴巴,也折服了德钦、林明贤等人。

腊木桥头迎接队伍的壮大,映照出新缅共如朝阳冉冉升起的新气象,今时真的不同往日了。

张扬不断的客套话,被谢和华笑话了。

“老张,你就别互戴高帽了!”

“这些可都是我的肺腑之言,后方是前线胜利的保障,是胜利的基础之一。再如何美言都是必需的。”

张扬并非虚言,而是有感而发。

今早天没亮,张扬就驱车北归。在路上,他看到了路的另一边有着数支工程队在施工。柴油发电机的轰鸣声中,满身泥浆的工人们在明黄的灯泡照射下,熟练地浇灌路面。

在筑路工人昼夜不息的劳动下,只用一个月时间,孟利镇-腊戌机场的山路就完成了战时修复、路基扩建,以及正在进行的路面硬化。

按照当前进度,在月底前,木姐-腊戌的双车道混凝土公路就将打通,两地交通时间将缩减到3小时以内。

前线弹药从不缺乏的背后,就是筑路队这样的幕后功臣在默默付出,后方牺牲、受伤的工人们的贡献一样非常值得歌颂,满身泥浆的筑路工人一样是英雄。

像山口公路施工团这样的队伍还有许许多多,东边的雨林深处,一样有一支队伍在架桥修路,他们的环境更为艰苦,完全是在原始丛林中开辟一条生命线。

在北方,根据地与华夏的边境线上,也有数千人的队伍在修建边境公路,目标是打通木姐至滚弄的北线大动脉。

在高山丛林中修路,其难度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是在即将面临雨季的当下。

历时两年多,工程团和工兵营为首的边区各部门一起攻克了无数雨季基建工程的难关。

其中一个大成果是在多雨天气条件下,如何克服路面施工的大难题。

刚开始时,工程团向旅部申请资金,从华夏和香江各进口了一批塑料膜用于路面防水。

塑料薄膜防水效果确实可以,但并不适合贫穷的缅北根据地。华夏产薄膜厚质量差,价格高昂,香江进口的更贵。

而道路施工动辄需要铺设几十公里的防水带,积少成多,所需动用的薄膜是海量的。在这个时代,华夏都用不起,更何况是缅共呢。

没有洋办法,那就找适合缅北的土办法。无数次试验后,工程队伍可算总结出了众多小土法组成一套解决办法。

比如路基层做防雨时,会在各层浇筑时铺上一层竹席,然后一层棕榈叶和树皮编织的密网,而后是一层薄薄的木板,最上一层是粗编的铁芒箕。

芒箕草在缅北山坡上随处可见,是山民主要的烧火柴。取材非常方便,到公路旁割取就可。其余材料,边区也不缺,几道工序加工即可获得。

这四道防水“布”造价低廉,村集体就可制造,极大降低了筑路的防水成本,很快在各处工地获得推广。

这也让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