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2 / 2)

缅甸风云 汉客 4000 字 2022-07-24

在村干部的组织下,各村组成了农会小队,一个乡成立一个农会大队。农会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听从边区政府的统一安排,到外地去帮助别村农民种地。

帮扶春耕的优先级以水源是否充足为原则,近水源近公路的稻田先播种,然后才是等天下雨的少水梯田。

为了动员百姓,边区政府承诺今年的稻种、化肥免费,出劳动力的人家免除部分公粮。参加支前的劳动力一样可以免交部分公粮。

通过支前、农会出乡等集体劳动,边区政府基本上免除了35万人民的夏粮征收。

免税粮、发种子化肥等实打实的好处,才是边区人民踊跃支持政府的根本原因。

这场农会互助大活动早就了一个奇观,一支支农民大部队行走在乡道上,他们红旗招展,随河水、雨水而动。当某地下起大雨时,就有了劳动大军的身影,他们在农技人员的带领下,在别人家的地上劳作着,欢声笑语中畅想着今夏的丰收。

木姐老根据地的百姓最为积极,他们踊跃出乡,到更南方的兴威地区去帮助当地的各族百姓种地,且传授了更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经验。

谢和华忍不住赞叹道:“一场农会互助大大消弭了民族间的隔阂与误解,对各民族大团结有很大的帮助。”

在以前,缅北山区的各少民村寨几乎不与缅族交流,各部族之间也多有矛盾,别说民族团结了,不因为争地抢水、村落迁徙等争端打成血海深仇就不错了。

缅甸军政府故意纵容和扶持缅族欺压少民,也使得民族矛盾更加激烈,且仇恨日益加深。

但阶级矛盾是不会被民族矛盾所掩盖的。兴威地区的缅族百姓一样贫穷,一样是被赶到缅北山区生活的人民。

若是有选择,山区缅族百姓肯定愿意呆在安宁富饶的平原上生活,而不是被强制、半强制的搬到地贫人少的缅北山区。

大缅族主义兴盛后,缅军每攻略一处少民聚居地,就会采用屯兵制,要求驻军迁来军属。军属则夺驻地附近的山民土地作为养军地。

这套制度在执行中有了很大的偏差,缅军根本不愿意家人迁来穷山恶水且危险的边远山区。可政府强制令又在,于是就形成了军人私下招募外地缅族到驻军地定居的潜规则。

若是招募不来缅族贫民,那就采用暴力手段,强制迁徙一批社会最底层的缅族人成为屯民。

从这个角度来说,兴威地区的缅族百姓一样是被剥削者。缅北地少人多,争地矛盾不大。为了躲避缅军的侵扰,各族村寨往往会主动避开要道、要点,躲进山区隐居。

这就客观限制了因为屯民夺地而与少民结成深仇大恨的范围,结成死仇的群体终归是少数。

这就给了边区政府调解民族矛盾,缓和社会社对立情绪的有利条件。若是像华夏清代土客之间的百年仇杀,缅共再有能力也无法调解。

除了农会互助外,边区政府还招募边境附近的华夏农民到南边来帮忙插秧。以木姐和瑞丽边界为例,当地一村两寨的现象很普遍,边民民族和语言都一致,互为亲戚老表。木姐地区的农民南下帮扶后,边区政府就出钱招工,让华夏边民到木姐等地来帮忙种地。计酬方式依照华夏公社,以亩计公分,公分日结,在地头就可以兑换粮食、农具等物资。

瑞丽等地春耕比缅北晚上7-15天,所以不少的村妇就纷纷南下,到南边地头里赚“公分”。

据边区政府统计,约有1.3万人次的华夏边民到南方来种地。这极大缓解了根据地春耕劳动力不足的局面。

农会互助和边民南下等多种政策叠加,使得根据地春耕顺利展开,奠定了夏丰收的基础。

此外,这场集体生产运动带来了农业技术交流与扩散,民族团结等诸多好处。

听完李国成和谢和华介绍,张扬拍掌惊叹:“这个办法好,好极了!”

李国成谦虚道:“这是宣传上的成果。实施中问题多多,比如语言沟通问题,各民族习惯习俗问题,农会坏分子懒惰与浪费问题,组织混乱的问题。总之,在实践中问题不断,闹了不少的笑话,出了很多的乱子。”

张扬摆手道:“新生事物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就是成长的一部分。今年经验不足,明年改进后一定会做得更好的。”

思考一会,张扬补充道:“也不是年年都劳动力不足。明年若是不缺春耕人力,我们就组织先进分子,让他们带着先进的种植经验到各地去交流,带动根据地农业水平的总体提升。”

农耕水平上,根据地农民远差于滇省人民,更比不上精耕细作的华夏农业发达区的百姓。就拿水稻产量来说,木姐地区是全根据地产量最高的了,但产量也就刚过300斤。

滇南平原地区,水稻产量达400斤的比比皆是。这还是传统稻时代,到了杂交水稻时代,产量差距会更大。

张扬从后世而来,在他的前世记忆里,到了21世纪,缅甸三角洲的水稻产量依旧保持在300-400斤之间。

杂粮种植,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缅北处于规范化种植的起步阶段,连滇省相关农作物的技术尾巴都摸不到。

想到杂交水稻,张扬忍不住问:“年前,我提议到滇省农院去邀请杂交稻专家,到缅北来开办农业试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