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1 / 2)

缅甸风云 汉客 3992 字 2022-07-24

为了改善生活,当地妇女和孩子都会蹲在选矿机边,蹲在一堆堆灰败岩石里挑选如米粒般大小的碎宝石,获得碎宝石后,却又只能以超低价格卖给国企。

垄断经营以及军官高压下,沫谷矿工没能从宝石中获得一点体面的生活,日子如非洲挖血钻的黑人一样艰苦且绝望。

缅共马帮来了后,给死水一般的沫谷人民带来了生机,马帮与国企管理者黑市交易之余,也会偷偷收购矿工积藏的矿石,而且价格远比官方高。数年经营下来,当地百姓对马帮非常信任,盼不得换个新天。

在矿工的支持下,丛林特战集群只用1天就解放了沫谷。

沫谷失陷后,奈温政府非常愤怒且慌张。沫谷、包德温、翡翠矿区并称军政府三大矿产财源。沫谷出产的红蓝宝石非常受西方世界欢迎,每年为军政府创汇数千万美元。

包德温沦陷,再失去沫谷,奈温政府将失去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这足以可见沫谷对当局的重要性。

解放沫谷,是缅共准备已久的杀招,是直插军政府胸膛的一把匕首。没了沫谷和包德温,奈温政权将持续大失血。

-------------------- 第73章 联合国上的哭诉演讲,五常注视缅 --------------------

11月21日,仰光再次召开纲领党高层会议,奈温政府党政军高层悉数到场,会议非常压抑,奈温更是脸色紫青,一言不发的怒视桌面。

开战十天以来,缅军不断败退,仰光收不到任何一则来自前线的好消息,有的只有战败失守,以及请求增援的坏消息。

开会前,曼德勒司令部向陆军总部汇报时暗示沫谷不可守。在座高官谁不是官场老油条,当然知道曼德勒司令部的潜台词,沫谷注定要沦陷了。

掸南地区的溃败,东枝司令部名为诱敌深入,消耗敌人进攻能量,对此仰光高层有心里准备。掸邦为苦寒之地,现今只余东枝盆地为膏腴之地,其它地方丢了就丢了,保住东枝也尚可接受。

但沫谷的失守,就让军政府决策层坐不住了。先丢包德温,若再失去沫谷,那么政府就要失去往年一半的创汇收入。沫谷乃国家财政之要害,必不能失!

会议上,觉廷上将向奈温承诺必能夺回沫谷。国防部长的慷慨陈词并没有让奈温满意。奈温为缅军之父,并非不知兵的政客,相反他很懂军事,还有一个秘密幕僚班子为他提供决策辅助。

沫谷并不好收服,行政区划上沫谷矿区处于曼德勒省的东北角,地理上处于西莱别山深处。沫谷矿脉与南散、包德温矿脉隔山相望,都是被高山包围的矿业小城。

交通上,沫谷只有一条31号公路沟通外界,往西边去第一个城镇是伊洛瓦底江边的德贝金,两地之间全是山地,人烟稀少,处处是险关。六十年代,奈温政府曾计划修通31号公路北延线,打通沫谷-八莫的公路,但因财力不足、山地筑路难度大的原因,导致这一计划搁浅。

计划中的北延线倒成了马帮走私的黄金路线,丛林特战集群就是沿着茶马山路南下,一举攻克了沫谷。

缅军要收复沫谷,就只能从德贝金出发,穿越数十公里的蜿蜒山路,一路佯攻至沫谷。

沫谷地位如此重要,缅军当然也有加强兵力部署,在沫谷驻扎了2个山地营和2个地方缅族民团。

这已经是沫谷能承受的极限了。山地小城出了矿,粮食等补给都仰赖外界输送,而31号公路为土路,雨季时山洪、滑坡频繁,导致通行能力一般,后勤补给就决定了沫谷无法驻扎更多的部队。

地形对缅军限制大,那对山一边的人民军限制更大,莱别大山天险横梗大地,缅军不认为对手会投入重兵攻击沫谷这一经济价值大,但毫无战略价值的小城。

过去之失已无法挽回,缅军当务之急是收复沫谷,但奈温却清楚知道收复行动难之又难。

过去无数的战斗证明,山地作战缅军不及叛军。敌人居高临下,有大山可守,不集结大军就别想达到收复目的。就算收复了沫谷,敌人也可从容退入山林,并将彻底破坏矿坑。

即使收复沫谷,国家数年之内都无法收获矿利,反而要追加投资恢复矿业开采。军事角度考虑,缅军必须集结数个主力营的兵力才能守住沫谷。将重要兵力“浪费”在深山孤城,实属不智。

无论如何,在沫谷失守的一刻起,军政府就面临了两难境地,一是重兵收复失地,那么未来的沫谷就变成一个溃烂的伤口,将持续消耗缅军和政府的力量;二是坐视沫谷沦陷,那么政府就永远失去了重大财源,并在政治上失分极大。

观察在场政府高官坐立不安的神态,奈温察觉到了一场政治危机。

之所以如坐针毡,是因为沫谷解放掀开了军政府官僚集团粉饰和平的虚假表象。沫谷不是腊戌,官僚们没法再回避缅共做大的现实了。

对仰光的权势者眼中,腊戌不过是北方高原上的边陲小城,丢了就丢了,再夺回就是了。

是的,很多缅族精英是这么想的,这也是繁华地区相当一部分老百姓的看法。这种观念源自缅甸历史,历史上于下缅甸平原地区兴起的王国,并没有对掸邦高原建立起长效的统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