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1 / 2)

大顺永昌 富春山居 4000 字 2022-03-18

英派出接任他的田仰根本无力制约有了藩镇权力的军队。淮安士绅组织的团练皆为刘泽清所废,因为刘泽清一是担心士绅用这些团练对付自己,二是想让士绅把养团练的银子留给自己。

但是,他令士绅出银两大办团练又岂止是为了对付北兵南下,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为了安抚淮安漕工的人心。运河十万漕军到有大半在淮安,再加上民夫和盐丁余丁,运河一日不恢复漕运,淮安就有十余万人衣食无着落,北兵一旦南下,这些人就是淮安最不稳定的因素如果李自成只是自己南下,那么淮安仗着刘泽清的军队还能守一守,可现在李自成却带着太子南下了,淮安人心浮动之下,未必不会有人开门投诚,那么从淮安到扬州就是一路坦途,正和扬州人剑拔弩张的高杰部,难道会死守扬州?

扬州一失,黄得功哪怕是口头上的投降也要变真投降了,因为南京门户已经洞开,他不可能再背叛太子去保卫弘光帝。这要让李自成奉太子过江,大明就真的要完了。作为大明的忠臣,他不在意谁当天子,但是却不能忍受大明死的这么窝囊。

这就是他没有南下反而北上的原因,他的家小已经被安置在了江南,这也是他被刘宗周弹劾去职的主要理由,他若是只想保全自己,南下其实是最安全的一条路

而如今他选择了北上,其实就为了两个目的,一窥顺军之虚实,看看顺军到底有无能力南下;二是想要看看太子是否能承担起复兴大明的重任。

这一路行来,虽然没有看到全豹,但匆匆一撇下他还是注意到顺军治理下的地方要有秩序的多,而徐州百姓胆子也不小,在顺军围殴自己的时候还敢出声为自己

这些人求情,这就意味着徐州百姓和顺军将士之间的关系要比大明百姓和大明官军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一些。

而在挨打的时候,路振飞也能感受到这些顺军士兵手下颇有分寸,军官一声令下即能喝止士兵,并无一人敢闹事,而军官处理事件时也是颇有章法,不会随心所

欲的滥施刑罚。能够做到这两点的军队,大明已经没有了。

哪怕是四镇中的黄得功部,因为士兵不去侵犯豪门大户,已经被称之为不扰民了,但是黄得功部的士兵对于普通百姓可没那么友好了。至于刘泽清、高杰等军队,都已经开始随意杀戮平民了,他们在百姓的眼中比贼军更坏。

高杰部从山西逃向南方,为了能够获得城中的物资,甚至都伪装过贼军,结果因为高杰部下在城市周边杀人放火为城中百姓看到,城内一致认定这绝不是贼军,因为贼军的军纪不会这样坏。

路振飞原本以为这则传言不过是无稽之谈,但是今天看到顺军的做派,他才真正相信这不是一个笑话,而确实有可能是事实。

心里虽然滑过了这些有的没的念头,但是在李自成的面前,路振飞还是淡定的回答道:“我只知道一国,未尝听说有两国,身为大明官员剿灭贼寇,难道不是我的职责吗?”

边上的顺军将士顿时都怒了,永昌皇帝虽然没有在北京登基,但好歹也是打破了北京城的,还说他们是贼寇,这不就是在侮辱他们还是一群贼吗?

在不少顺军将士眼中,既然他们已经打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也自杀了,那么大明就应该算是终结了,现在就是大顺的天下,他们自然也就是大顺的开国功臣而不是什么贼寇了。虽然他们不知什么叫沐猴而冠,但是他们还是知道路振飞这是揭他们的老底,真特么不是东西。

只不过李自成却依旧冷静的注视着路振飞,并没有被他这话激怒,因此边上的顺军将士也只敢怒视而不敢有什么其他的举动。如果说山海关之前,李自成是依靠着百折不挠的造反精神嬴得了义军上下的尊重,并依赖着陕西乡党镇压义军中不服从自己的势力,那么山海关之后大家敬畏李自成,是因为永昌皇帝能够指明大顺的前途,并制定能让大家心悦诚服的规矩。

比如现在环绕在李自成身边的顺军将士,都很明确自己的职责,知道这等场合并没有他们插嘴的余地,过去他们可没有这样的意识。虽然农民军在西安奠基建国,李自成也弄了不少读书人制定规矩管束大家,但是那些读书人的规矩主要还是让众人臣服皇权,并臣服于代表皇权的文官。

这种读书人的规矩其实让农民军的将领极为不满,因为他们和李自成一起奋战了几年到十几年,对于李自成身上的大小事情几乎没有不了解的,他们承认李自成是带头大哥,但是真的很难接受李自成突然从大哥变为皇帝这么一个过程。

更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他们跟着李自成抛头颅洒热血的造反,结果几个文人制定了一些狗屁不通的规矩就要爬到他们头上去了,这还是他们所尊敬的那个闯王吗?

而从山海关返回的李自成设立军议府,让农民军的大小将领能够畅所欲言,军中人事能够付诸公论,这就顿时抹平了这些将领心里的不满。而通过军议府制定出的军中纪律,大家自然不敢冒犯,因为犯了军纪就是在对抗军议府,没人会觉得受到刑罚是冤枉的。

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军中上下自然就开始主动学习新制定的军纪,并开始敬畏考功惩戒司这个新成立不久的机构。李自成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变化,他只是觉得现在大家开会时都守纪律多了,不再像开茶话会一样,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完全搞不清重点。

作为一个工业社会时代的灵魂,他实在是不能忍受那种无序,也许有人觉得军制改革非常困难,甚至打仗时不能进行军制改革。这些人大约都是文科生了,军制改革的目的是加强组织性和提高作战效率,也就是说越是战斗激烈的时候,军队就越容易接受提高自身生存几率的命令,而这些命令就是军制改革的基础。军队本身就是一个把无纪律的平民变成有纪律的战士的组织,战斗时都无法做出改变的军队,只能说这压根就不是一支有组织的团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