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1 / 2)

大顺永昌 富春山居 4000 字 2022-03-18

了一眼,便对着身后的船厂官员们说道:“都站好,站好,陛下来了.”

李自成策马跑到船厂门口,看到席本桢等人在外候着,他立刻把坐骑停下,然后下马向前走去,一把拉住了席本桢的手臂笑着说道:“这么大的太阳,席掌柜怎么不在树荫下躲一躲?这要是晒中暑了,谁给朕办事?快,快,咱们找个阴凉的地方说话。"

对于李自成的这番做派,席本桢倒是有些见怪不怪了,一开始他曾经以为这是李自成用来收买人心的伎俩,作为一名商人他自然不会没用过这样的手段,但很快他就发觉,这不过是李自成的本性使然,他对谁都这样,没有尊卑之分,只有远近。

因此席本桢很快就把李自成带进了船厂内的衙门中,和李自成想象中的工厂不同,清江船厂在他看来其实和后世的监狱差不多。官员住在衙门里,工匠则在外边的船厂工作,监督这些工匠们工作的不是什么质检员而是士兵,也就是说工匠在船厂里其实没啥自由。

在衙门内听了一会这些船厂官员、管事的汇报,李自成发觉自己对于船厂的了解还是处于一片混沌之中。他不由叫停了汇报,转而向他们问道:“我们先暂时不谈这船厂能造什么船,老实说朕也听不懂你们说的这些船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们还是先谈一谈,现在船厂的运作都有什么问题?工匠们都有什么要求?你们谁能告诉朕

刚刚还热情的向李自成汇报的官员和管事们,现在都紧紧的闭上了嘴。刚刚保持沉默的沈廷扬则终于开口说道:“其实现在船厂最大的问题就是两个。一个是朝廷拖欠船款;另一个是战乱频频,长江沿岸的造船材料运不过来,特别是木材缺乏的厉害。

清江船厂每年能造漕船560艘,遮洋海船50艘,但是因为粮饷不足,工匠纷纷逃亡,木材也无力购买,现在造的漕船用的旧木板已经达到新船的五成,就这样这两年的造船数量都只有三四百艘而已。桐油、黄麻、铁钉都缺乏,甚至连煤炭和石灰也不足了.…”

李自成心里一动,向着沈廷扬问道:“朝廷拖欠船厂多少银两?厂里还剩下多少工匠?”

沈廷扬想了想回道:“拖欠船厂的银两大概有七八万,差不多是半年的造船费用。工匠大约还剩下不到五千,因为船只开工不足,牙役和商人也离开了不少。"

李自成听罢便起身说道:“朕想去看看造船的地方。”大堂上的官员、管事有些吃惊,纷纷把视线转向了沈廷扬和席本桢,沈廷扬倒是很干脆的起身为李自成带路了,席本桢一言不发的跟在了李自成的身后,其他人也只好跟了上去。

在路上,沈廷扬才顺便向李自成说道:“国朝初年,一只漕船的物料定价为100两,一只遮洋船的造价是120两,底板用楠木,其他部位用杉木。不过到了成化之后,木料就开始上涨,特别是楠木也少见了,于是朝廷就f女台技高i:HT1年的诰价已经涨到了280两,

而一只新船准用三成旧板,七成新板。但是在朝廷开始

拖欠船款之后,旧板就超过了三成的用量,船只的质量

也就越来越差了。所以,清江船)的上技十7-很难造出几条好船,因为没有好的材,L.Re> l就补贴的越多,因为船厂给出的造价是固定的..."

在靠近运河边上的泥地上,一-一包冬在匠围着一艘船工作,一眼望去至少他面前就有20多条在

造的船只。不过他很快就皱起了眉头向着身边的沈廷扬问道:“为什么那些工匠都在水中修补船只?不能拖到岸上来吗?”

沈廷扬瞧了一眼李自成指的方向,顺口就回道:“奥,那些只是小修的船只,把它们拖到岸上太费力了。按照规矩,漕船三年一大修,一年一小修。但是因为现在的船用的旧板太多,有的船七八个月就要修理一次了。”

李自成想了想,有些不确定的问道:“这些下水的工匠,有没有轮换或其他保障的措施?”

沈廷扬有些意外的看了李自成一眼,方才正经的回道:“自然是没有的,甚至船只制造超出了船价时,他们还要自己拿钱出来贴补。”

李自成沉默了半天后问道:“那么他们的工食银是多少?”

沈廷扬想了想说道:“从月4斗米到月2石许不等,要看他们负责的工作和技能。船厂的工匠虽然是2年1轮换,每班服役3个月,但一些手艺较为出色的工匠还是会被常留,他们的工食银就会高一些。"

李自成瞧了瞧左右的环境,就对着一旁堆放木料的竹木棚说道:“去请两处工匠过来,朕想和他们谈谈。嗯,你们这些船厂的管事就不要跟来了,去忙自己的事吧

看着李自成甩下众人带着陈德等几个亲卫走向了木棚,船厂的管事们一时有些不知所措的看着席本桢说道:“席主管,难道真要让那些工匠去同陛下说话吗?他们要是冲撞了陛下怎么办?”

席本桢看着正向着工匠走去的沈廷扬,平和的回道∶“陛下是马上皇帝,怎么会被几个工匠冲撞到。陛下刚

刚不是说的很清楚了吗?让你们去做自己的事,你们不会把陛下的话当成耳边风吧?”

这些船厂的官员和管事们面面相窥了一阵后,只能向着席本桢行礼后离开了。席本桢这才对着身后的仆人吩咐道:“去弄一些饮子和瓜果来,不必搞的太隆重,就像是在家里招待客人的程度..”"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