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1 / 2)

大顺永昌 富春山居 4000 字 2022-03-18

南、山东失利,则南都未尝不会在其身后捅上一刀。

就算是汤调鼎的父亲汤日升也认为,李自成南下是孤注一掷,哪怕他轻易的收服了三镇,并就要将最后一镇逼降也一样。江北四镇就不是能够打硬仗的军队,今日能投降李自成,明日自然也能投降满人。所以,李自成现在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其实也是危险重重。

但是,在这样的危机之中,李自成居然还能不慌不忙的调整地方上的权力架构,汤日升也是相当佩服的。

他这样对汤调鼎说过:“都元帅府的新政虽然让我们这些士绅吃了点亏,但是从国家的立场来看,士绅不让步是不可能的。

天下财富、土地、人口尽在我辈,若是新君不想着从我们这些士绅手中夺取财富、土地、人口,而只知安抚我等,则这个新朝是不可能维持下去的。永昌帝能看到这一点,说明他确实有了几分君主的样子了。

但是,并不是天下每一个士绅都能如我们看的这么明白,他们还是生活在旧的时代中,认为自己现在的生活乃是天经地义,而朝廷要是与民争利就是奸邪当道了。何况现在永昌帝还没有得到天下臣民的认可,这些士绅就更加不可能服从他所颁发的新政了。

因此,我家也不必同都元帅府走的太近,都元帅府的命令可以服从,该交的粮食我们交,派到头上的劳役我们出。但是,在永昌帝和北面没有决出胜负前,我家倒是不必把身家性命压上去。等一等,看一看,再说。"

正回想着父亲同自己的交代时,突然李自成转头向着他问道:“右君,你对于安排军队接种牛痘有什么看法吗?”

汤调鼎迅速的收回了自己的心神,定了定心后沉稳的说道:“回陛下,既然牛痘接种技术已经成功,为什么不在百姓身上先试验呢?这样军队可以安心,而百姓也能获得避痘的好处。

江南之地,向来为天花爆发的多发之地,若是陛下能够把牛痘接种推广开来,则江南民心必然会归属于陛下,这正是一举两得之举啊。”

李自成点了点头,却又摇了摇头说道:“牛痘接种是成功了,但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快速制造疫苗的办法。在这样的情况下,轻易向百姓推广牛痘接种,若是制造的疫苗跟不上,则我们反而要受到百姓的抱怨;若是疫苗出现了问题,又增加了百姓的恐慌,这显然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先让军队开始接种,—方面可以先培养接种的人手,一方面也可以更大规模的测试牛痘疫苗的安全性。如果军队方面不出问题,那么接下来对百姓的接种也就史加的方便了。到时,哪怕有个别不适应的,也不会引发全体的恐慌。不过你提的这个意见还是不错的..."

第208章新政23

相比起其他几位同僚,淮安举人张新标更为关心的却是,“何时开科取士"这个问题。对此李自成也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虽然来到这个时代还不算长,但是他也能够感受到那些读书人对于科举考试的那种狂热。

这就好比后世的网络游戏公司换了老板,但是玩家们最为关注的不是公司今后会有什么发展,而是关心自己的人物等级能不能保留,职业上有没有大的改动之类的问题。

确实,大明两百多年里对于科举考试的不断异化,导致了科举考试不再是为皇帝选拔助手的考试,而是决定那些人能够做人上人的考试。这也是北京城破之后,大多数官员都直接向大顺投诚,而很少有为大明殉国的根源所在。

如果不是大顺所采取的追赃助饷政策,直接侵犯了这些人上人的利益,让这些官员士绅认为大顺并无意继承大明对于读书人优待的传统,那么也就不会出现人人怀念崇祯帝的景象了。严格的来说,他们怀念的不是崇祯,而是自己在大明时期人上人的地位。

而在大顺拿下了淮安到扬州的地方之后,从表面上来看,大顺至少也是一个拥有西北及中原地区的大国了,如张新标这样的大明举人,自然是想着要继续自己的科举进程,在大顺实现自己的进士梦想了。通过这样的考试,既可以在大顺朝获得地位上的肯定,也等于是洗白了他们在大明朝的经历,从此他们就不再是地位待定的大明举人,而是身份明确的大顺进士了。

刚穿越过来的某人,一开始是打算采取学校制度取代科举制的,这里的取代是指彻底的取消科举制。但是这—想法连最激进的主张科举要改革的人都接受不了,他们认为应当废除八股取士,因为八股文于国家无益,但是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

哪怕是那些引进西学改良儒学的读书人,也认为科举制度不能废除,因为进士身份是读书人最大的荣誉,废除了科举制度就是和全天下的读书人为敌。更何况,为了考一个进士,有人甚至已经寒窗苦读数十年,结果换了个皇帝,他们过去的投入就白费了,这岂能甘心?

看到这么多读书人反对,某人总算明白了过来,这就和后世一样,大家都知道高考中英语占比重太大完全没有意义,因为有能力出国留学的不会学不会外语,或者干脆没必要学习外语,因此人人都在抱怨高考中英语占比太多,但是当有人真想废除高考中的英语时,却又遭到了无数人的反对,因为学英语的沉没成本太高,废除高考中的英语,就等于让许多人学习英语的时间和金钱都白费了,这当然不能让人接受。

科举制现在也是这样一个情况,大家都不认为科举制能出人才,但是大家都反对取消科举制,因为他们为了科举已经投入了太多成本,取消科举制就等于是让他们投入的时间和金钱全部白费了,这种事关自身利益的时候,人们肯定会选择对自己有利,而不是对于国家和公众有利的选项。

因此,虽然李自成并不觉得现在是谈恢复科举制的场合和时机,但是对于张新标的提问还是心平气和的解释道:“科举取士自然是要恢复的,但是现在人心还没有安定下来,此时召开科举只会让那些边远地区的读书人失去一科机会,所以朕想要再等一等,等朕把建奴赶回北方,然后再召开科举。

当然,在当前的局势下,不开科举不意味着朝廷不用人了,人我们还是要用的。不过暂时不以科举的形式选拔人才,而是以举荐制及聘请制,邀请一些人员为朝廷做事,这些人员到时会单独设置一科进行考试,不同寻常民间举人同考...”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