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1 / 2)

大顺永昌 富春山居 4000 字 2022-03-18

加工生铁的,而椭圆形的炉子则是用来冶炼绀竭钢的。

瓶炉看起来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这冶炼绀竭钢的炉子倒还有些意思,炉子里可以放六个绀蜗,每个绀竭大约能装五六十斤铁料,不过每烧一次绀竭的容量就会减少,最后只能放三四十斤铁料。

一天以12小时计算,大约可以冶炼三炉,一次用焦炭三吨上下,一炉钢约300斤,一天大概能炼800斤钢。以市场价4钱一斤计算,价值320两。这些钢几乎都被制造厂内部消化了根本没有向外出售的可能,毕竟现在的钢也算是一种高科技产品,普通铁匠只能老实的用熟铁锻打出来,并不能大规模制造。

当然,在李自成眼中,绀竭钢这种玩意似乎也不能称之为大规模的生产方式。只是他身边的这些人已经把这种炼钢方式当成宝了。也就是这玩意还需要一定的铁冶炼作为基础,否则这里早就建满绀竭钢用的炉子了,毕竟赚钱么。

看完了两个炉子之后,李自成还是忍不住向方以智问道∶“用这样的炉子加工铁料,恐怕还是避免不了同焦炭直接接触吧?”

方以智点了点头有些无可奈何的说道:“我们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似乎没有其他方式可以避免焦炭和铁料接触了。”

李自成于是问道:“太阳光照射的地方也会发热,火焰本身也是一种光热现象。那么光能反射,热力能不能反射?熔炼铁料需要的是热力,并不是火焰本身吧?”

方以智顿时被李自成问住了,他想着想着就拍着手说道︰“对啊,这倒也是思路。我记得有一种炉子似乎就是依赖热力的传导,一边做饭一边烧开水的…”

李自成想了想补充了一句,“不管做什么样的炉子,地面的承载力一定要够,我们要熔炼加工铁料,总不能几百斤上千斤这么加工,这也太费燃料和人工了。只要能做出成功的炉子,就应当尽可能的放大它,以减少成本。”

李自成参观的最后一个项目是玻璃厂,关于这个工厂的解说,方以智让给了孙廷铨,因为孙廷铨正是出自一个制作琉璃的世家。

孙廷铨的曾祖孙延寿"隶籍内廷,班匠事焉",即孙家不仅经营、生产琉璃,而且充任了管理琉璃作坊的"官"。虽然孙廷铨投身于科举,但是他对于琉璃产业也是相当了解的。

和大明宫廷所关注的琉璃之美不同,李自成更为关注玻璃的实用性。一个是光学玻璃的制造,一个是平板玻璃,还有一个就是化学实验器具。而他的这些要求已经完全被琉璃工匠们解决了,就如孙廷铨所介绍的琉璃工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类似于玉器的琉璃器具,所以必须要先制作出无色玻璃,然后再添加颜色形成类似假玉的琉璃品。

按照李自成的要求,只要去掉后面几步就可以了。看着玻璃熔炉旁工匠们制作各种玻璃器具的样子,李自成也是兴致勃勃的问道:“现在平板玻璃一块价值多少?”

孙廷铨指了指面前的玻璃炉子说道:“这样一炉大约能出一千斤料,大约能做19-20块一米见方的平板玻璃,每块玻璃的成本约四五钱,但要是退火没有退好,至少有一半要报废,因此一块平板玻璃的成本至少要八九钱。”

李自成想了想说道:“找几个木匠做几扇玻璃窗,先给科学院的办公室换上,看看能不能继续降低成本,然后给学校也统一更换上。扬州那边正在建立新城,若是你们能想办法把玻璃运过去,应该销路不错。我听说你们已经掌握了望远镜镜片磨制的工艺,现在一副单筒望远镜,好的不过4钱,差的也就2钱?”

虽然李自成谈话间多商贾气,但孙廷铨却显得颇为自得。作为一个在匠户家庭长大的,从小他接触到的就是这些市井中人,他更习惯于以这样的市井语言进行交流,因此在面对那些士林中人时,他习惯性的保持了沉默,倒是被人误以为稳重了。

孙廷铨很快就回道:“这还得感谢密之,若不是他整理了光学的一些原理,并同工匠们计算出了磨制镜片的角度,我们还提高不了磨制镜片的成功率。”

方以智赶紧说道:“若不是枚先贡献出了制作纯色的玻璃制造技术,我们也弄不到这么多好玻璃进行磨制,这功劳还是应当归枚先…”

李自成大笑了数声后说道:“都别争了,你们的功劳都元帅府会记住的。不过,先带我去看看磨制镜片的地方吧。”

在磨镜的房间内观看了工匠们的手艺,又去了隔壁的装配间看了成品。李自成看了几个单筒望远镜,发觉比之前在苏州购买的高价望远镜似乎倍数更高一些,镜片中也少了许多气泡。

他不由向着方以智、孙廷铨说道:“我听说,欧洲还有一种能够放大物体的凸透镜,你们应该解析下其中的原理,看看能否制造出放大微小物体的显微镜。这样,望远镜可以及远,显微镜可以观微,这对于研究自然是最好的帮手了…”

第304章徐州制造局四

参观完了整个制造局之后,李自成和方以智等人回到了办公室内,李自成对今天的视察做了一个总结,“…虽然生产组织上还有这些、那些的缺陷,不过能够在短时间内把制造局的局面搭建起来,说明各位都是负责任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