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8章(1 / 2)

火热的年代 富春山居 4867 字 2021-09-21

在吴川坐的船向着横滨港开去的时候,原敬正在宫内和新上任的宫内大臣牧野伸显进行着一场密谈。虽然明治天皇是在1869年入主江户城并修建了东京皇宫的,但其实就是把江户城西之丸稍稍整理了一下,并没有做大的变更。

因此宫内到处都是森森古木,有些树木甚至是二代将军所植,这些古木展开的如云绿荫,将皇宫低矮的木建筑遮蔽的阴暗无比。如果再加上宫中严禁喧哗和打闹的规矩,让整座皇居散发着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如果在中国的话,这里更像是一座皇家陵园,而不是活人住的宫殿。

不过坐在宫内厅一间较为偏僻角落房间内的原敬和牧野伸显,对于皇宫中的这种气氛并无不适,反倒觉得这样的地方正适合谈话,毕竟安静么。

和原敬隔着一张矮几对坐的牧野伸显,斟酌着语句向原敬说道:“虽然我才任宫内大臣不久,但是我认为有些人做的事情有些过分了,应当予以纠正才行。”

原敬端着茶碗,神情不变的问道:“你是指那些事情?”

牧野伸显思考了数秒后说道:“陛下虽然不如先帝英明神武,但也只是体弱而不是不能判断是非。但是,自先帝去世之后,一些人不仅在外宣扬陛下有精神错乱之像,还试图干涉宫内事务,这显然不是人臣之礼。我以为首相阁下是不会和这些人站在一起的,不知我的判断是否正确呢?”

原敬知道牧野口中的那些人是谁,其实就是那些元老们,虽然按照资历他也有成为元老一员的可能性,但他并不愿意成为新的元老。面对牧野的交心,他自然也不能继续回避下去,于是也坦白的说道:“现在的问题就是陛下的身体,如果陛下身体是健康的,那么我们还能辅佐陛下给这些人一个教训。

但如果陛下的身体依旧这样时好时坏,我们就不可能全身心的和他们进行搏斗,还要小心一旦发生意外后被人反击。我看,还是等裕仁太子从欧洲访问回来之后,再进行全盘的谋划,也许更合适一些。”

牧野伸显对于原敬还是放心的,这位寒门出身的日本首相虽然和元老的关系还不错,但至少不会毫无原则的听从元老的指示。作为天皇的代表,他当然是希望原敬站在自己这边的。

在天皇的直接指示下接手宫内大臣的牧野,自然是了解这位天皇是厌恶试图控制自己及裕仁太子的元老们的。也许是明治天皇做的太过出色,因此元老们希望之后的天皇能够回到他们制定的明治宪法的位置中去,即江户时代的天皇角色。

刚刚继位时的大正并无余力抵抗元老们的意见,只能服从元老们的要求,一板一眼的在国民面前表演他们心目中的现人神。但是随着元老们陆续离世,和国民对于藩阀政治的普遍不满,大正天皇就有些不满意于继续被元老操控,并为他们去承担国民的愤怒了。

这次牧野担任宫内大臣,在大正天皇看来就是一个脱离元老控制的大好时机。欧洲大战刺激到了一部分东方的知识分子,这其中也包括许多日本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始厌恶战争追求和平,并试图用民主主义去压制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大正天皇倾向于这些知识分子的认知,觉得可以用民主主义去抵抗俄国的过激主义,从而维持日本国内的安宁。

牧野担任宫内大臣虽然是西园寺推荐的,但实际上是西园寺了解了大正的心思后做出的选择。毕竟在宫内大臣空缺的时候,天皇突然当众称赞牧野在巴黎和会上的表现,不能不让西园寺多想一层。

而担任了宫内大臣后的牧野,也通过和大正的数次交谈,明白了这位天皇心里大概是怎么想的。简单的说,欧洲战争的报道也吓到了这位天皇,让大正觉得打仗实在是太残酷了,而且还花钱。既然中国方面并没有威胁日本的意图,那么为什么双方不能和平相处呢?

相比起整天管教自己,并剥夺了从小同自己孩子相处机会的元老们,大正觉得中国人其实更和善一些。假如中国愿意和日本保持和平的话,那么日本就可以裁撤大量的军队,从而把财政收入分配给更需要它们的地方去。

对于大正天皇想要改变日本国策的行为,牧野自然是赞成的。作为一名亲英美派的政治家,巴黎之行更加坚定了日本应当同英美交好的想法。这不仅仅在于西方的强大,更要紧的是中国人在巴黎和会上的表现,足以证明这个大国开始复苏了,开始想要寻找中国在海外的利益了。

按照日中关系的历史来看,除了甲午战争外,日本就没有胜过这个邻国。而甲午战争的胜利,民族主义者当然可以自称是日本独自获得了这场胜利。但是真要细究起来的话,是站不住脚的。没有英国出售的军舰和军火,没有美国人的贷款,没有列强对于满清的封锁,日本又怎么可能这么轻松的打败满清呢?

所以牧野的政治理念就一个,日本必须和英美联合起来,只有得到了英美的支持,日本才能抵抗中国的崛起。牧野并不认为这个时候向中国靠拢对日本有什么好处,列强真要干涉中国,他们必然就会先控制日本这块踏足东亚大陆的跳板。不和列强站在一起的日本,显然是要被欧美列强先针对的,毕竟日本是个岛国,更容易在欧美舰队下屈服。

但是,牧野也没有为欧美火中取栗的想法。和英美搞好关系,这有利于日本的安全,但是为了英美去和中国开战,这显然是把自己拖入泥潭了。所以,推动民主主义在国内的传播和实施,皆可以削弱元老们的政治影响力,也能够缓和国内的社会矛盾。

欧洲战争的结束,日本的出口经济就受到了严重的打击,针对日本最厉害的还是英国人,因为日本的棉纱和棉布在战争期间占了大量的英国棉货的市场。英国人在商业上竞争不过日本人,很快就采取了行政上的手段限制日本海流入英国的殖民地。

日本走的是英国式的工业化道路,所以国内最发达的就是轻工业,占据出口的前两位就是:生丝和棉货。虽然战争刺激了日本的重工业发展,比如日本的电力事业、化学事业、造船事业在战争中就发展的不错,但这是在欧美先进工业国无暇关注民用需求的时候,。

在战争结束之后,随着欧洲工业产能的逐渐恢复,日本除生丝和棉货之外的其他工业品都陷入了滞销,除了关税的因素之外,最大的问题还是日本货质量不可靠。毕竟日本不是中国,中国虽然在战后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但是中国有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可以消化这些低劣的工业品。于是,日本的社会矛盾就开始激化了。

当然,日本的社会矛盾激化也是可以理解的,日本底层民众连大米都吃不起,而财阀却点着钞票吸烟,表示这种东西要多少就有多少。在共产主义的宣传下,日本工人当然不会认为这些财阀的财富是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也不认为是工厂养活了工人,和让财阀们交税是一种迫害。

于是日本的工人们一边要求工作,一边要求保证薪金,一边要求降低物价。但是日本的财阀们则想要关闭工厂,降低薪金和提高关税。双方之间的矛盾自然也就激烈了起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