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2 / 2)

火热的年代 富春山居 3063 字 2020-05-19

在过去,俄国人为哈尔滨规划的城市主干道,最宽的也就是28米,大多数都在11米宽左右,和9米宽道路为主要街道的东京相比,已经算是相当阔气了。

但是中国人虽然沿用了俄国人给城市道路制定的三级区分,不过却提高了三级道路的标准。城市主干道设定为36米宽,次干道12-24米宽,支路则为7-9米宽。最离谱的还是,中国人正将城市主干道完全铺装化,对次干道也采取了部分铺装化,并且要完全消灭城内的土路面。

这种想法即便是在欧洲也是相当离谱的,就算是莫斯科也没能完成主干道的硬铺装化,一下雨也还是满街的泥泞。而在这之前整个哈尔滨用碎砖铺设的路面已经是最高级的了,不过全市也只有6条而已。

不过这种质疑的声音,随着第一条混凝土路面完成以后,就开始慢慢消失了。虽然这种路面确实花钱,但是雨天走在上面也确实舒服,而坐在马车上时也感觉更为平稳了。再说了,这出大头的是革命委员会,得到实惠的却是城里居住的所有人,因此大家也就没什么可抱怨的了。

只是在哈尔滨城市居民开始对身边的城市建设习以为常的时候,川上俊彦却已经开始坐不住了。作为旁观者的日本人,一开始认为这样规模的城市建设是不能持久的,因为这样的投入很难收回成本;而且他们觉得中国人也没有这样的能力把图纸上的规划变为现实,因为中国太缺乏建筑师和工程师了。

但是川上俊彦很快就发觉自己和许多人一样判断错误了,中国人改变了建筑工人的作业方式,将之变为一个个专业班组,从而极大的降低了工人的技能要求。而对于包工把头制度的废除,对于工人的集中学习培训,使得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上升的很快,这大大的减轻了建筑师和工程师的负担,从而将整个城市建设的活动有条不紊的铺张开了。

到了10月份,哈尔滨市各建筑项目今年的工作任务都已经提前完成,有的甚至都开始进行明年的工作量了。和这些中国建筑工人身上迸发出来的热情相比,实在是很难同川上印象中那些温顺沉默的中国苦力重合起来。

就好像这些人的身上有什么东西被唤醒了,每一个人看起来都对于自己的未来都充满了希望。这样的改变真的很让日本人不舒服,就好像好不容易才等到村子里的土财主败落下去,总以为自己可以取代对方享受一下过去土财主在村里的地位,结果这破落户突然似乎又有了翻身的希望,这就相当令人不愉快了。

只是让川上感到失落的是,中国人对于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大笔投入,并没有陷入到难以为继的困境,反而因为城市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和廉价能源、交通,迎来了大笔投资。今年1-8月,各国在哈尔滨投资建立的工厂超过了100家,而中国商人在哈尔滨建立的工厂则超过了600家。到了10月份,哈尔滨的常住人口超过了15万,此外还有2万多流动人口,几乎比去年增长了一倍。

因为大量人口的涌入,使得哈尔滨的地价和房价开始了快速的上升,但是城市扩展部分的土地大都属于革命委员会所有,这也就使得土地的溢价填补了城市基建方面的投资。1

川上俊彦和领事馆中的一些人曾经仔细研究了哈尔滨这一年来的变化,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革命委员会之所以能够维持住对于城市基础建设的投资,除了通过设立特别市消灭了各国的治外法权,建立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秩序外,便是优化了城市的能源供应和公共交通。

后两者显著降低了投资办厂的成本和难度,吸引了想要投资实业的工厂主。而革命委员会为投资者准备的优惠条件还不仅如此,根据投资者想要投资的方向,革命委员会将会规划在同类工业区,并提供优化过的工业建筑设计和建筑队伍,从而进一步降低工厂的运营成本。

围绕着工厂区建立的工人宿舍,为工厂区开设的公共交通线路等等。川上俊彦觉得,革命委员会正把投资实业变为一项极为简单的工作,除了投资者脑子里想的计划外,其他的事务革命委员会都可以帮你解决了。1

如果说,过去在哈尔滨投资一个工厂至少需要一两年,除了思考计划之外就是要四处奔跑联络建厂招工。那么现在只要3个月就足够了,一个月思考计划,一个月和哈尔滨商业局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月用来筹备款项。

川上俊彦终于从窗外蒙蒙的雨景中收回了目光,转身对着办公室内就坐的几人说道:“虽然落合领事已经回去了奉天,但是我们和革命委员会需要交涉的事务依然有增无减。那么两位银行业的代表,你们是否可以告诉我,革命委员会最近推出新币制统一满洲的货币行动,你们有什么对策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