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章(2 / 2)

火热的年代 富春山居 3523 字 2020-09-06

农商务大臣山本达雄马上接话道:“想必在座的各位应当知道,我国出口赚取外汇的来源其实主要是两个,一个是生丝,另一个是棉制品。

生丝这块我就不多说了,自从我们超过中国之后,日本的生丝已经成为了国际上的一等品,几乎没有人能够和我们竞争了。但是生丝的产出和市场毕竟都不及棉制品广泛,且价格也太过高昂,因此当前我国着重发展的还是更有前途的棉制品。

欧洲大战对于我国棉纺织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利好,在欧战爆发之前的1913年,英国出口了210百万磅棉纱,价值1500万英镑;出口了7075百万码棉布,价值9777.6万英镑。在欧战爆发将近2年后,英国不仅不再向外出口棉纱棉布,甚至还要向外进口棉布和成品服装了。

也就是说,因为欧洲战争光是英国就让出了一个高达7075百万码棉布的市场,这还不包括欧洲由出口棉布变为进口棉布增加的数量。

我们可以先看一下,1913年英国出口棉布的几个主要国家,第一位是英国海外殖民地印度,进口英国棉布达30亿码;第二位是中国,进口了7.16亿码英国棉布;第三位阿根廷进口了1.99亿码英国棉布;第四位巴西进口了0.96亿码英国棉布;第五位美国进口了0.44亿码棉布。

截止到去年,美国已经从棉布进口国变为了棉布出口国,不过美国棉布的主要供应方向还是欧洲,其次是南美各国。作为世界第一产棉国和本国所具有的发达工业能力,美国人获取了英国让出的世界棉织品市场的最大好处。

紧跟着美国人身后在棉产业中获利的,一开始是我国,但是去年9月之后,中国人却已经赶上了我们…”

除了大藏相高桥是清和首相原敬外,其他阁僚都有些不相信的看向了山本达雄。1

即便是对世情再怎么无知的陆海军军人,也是不大相信中国能在棉产业上赶上日本的。毕竟日本仿效英国的工业发展之路,花了将近30余年时间,中间还走了不少岔路,才有了今日这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中国在前清时搞的洋务运动虽然比日本还要早,但是中国的洋务运动是完全走岔了,在日清战争之后更是日渐式微,难以形成什么工业体系了。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但是革命之后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也只是为那些地方士绅的发财之路扫清了障碍,而不是积极的谋划建设中国的工业体系。革命之后真正在搞国家建设的,其实只有日本当前最值得警惕的革命委员会而已。

不过革命委员会显然选择了一条和英国、日本迥异的工业发展之路,这条工业发展之路更类似于德国的工业之路,把大多数资源都倾斜到重化工工业上去,少量资源用于更赚钱的纺织工业。对于日本的精英来说,革命委员会走的就是一条邪路。2

没有从纺织工业等涉及民生的工业中积累到足够的资金,只是一味向外国贷款搞工业和基础建设,这几乎就是前清洋务运动的重复,生产出来的产品质次价高难以同外国同类产品竞争,还要向外国银行支付大笔的利息,最终工厂耗尽资本不得不关门或是抵押给外国银行。

只是欧洲战争的爆发挽救了革命委员会,原本在日本人眼中只有关门倒闭的中国工厂,现在却因为战争的爆发而成了革命委员会的摇钱树。不过,日本的精英们虽然承认自己走了眼,中国人也交了好运,但是他们怎么也不能承认,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国人既可以在重化工工业上获得成功,还能在纺织工业上压倒日本。

比如后藤新平就很是不解的说道:“中国人似乎连纺织机械都无法自制,在大战之前中国的纱锭数量也没超过100万锭,不及我国纱锭数量的一半,他们如何就在棉纺织业上压倒了我国?”

山本达雄沉默了数秒,方才正色说道:“是棉花,美国是世界第一产棉国,中国是世界第三产棉国,而印度是世界第二产棉国。

革命委员会过去几年里一直在同美国资本家进行密切的合作,在欧战爆发后的一个月内,美国棉花因为出口受阻一度跌到市价的一半,革命委员会以维护世界棉价的借口吃下了将近上百万包,从而替代了英国成为了美国棉花的又一大进口国。

因为革命委员会的这一行动,使得革命委员会成功的和美国棉花商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虽然我们还没有得到详细的情报,但是美国棉花商人似乎和革命委员会达成了一个棉花价格联盟,固定了美国和中国的棉花出售价格,而且中国人还从美国棉花商人那里引进了许多棉花良种和种植技术。

第一产棉国和第三产棉国的联合,使得1915年下半年的世界棉花价格居高不下。而第二产棉地印度,则在革命委员会和英国达成了互惠贸易之后,采取了以原棉换取棉纱、棉布、衣服的互换贸易。

通过这一连串的协议,世界第一、二、三产棉国已经形成了实质上的棉花价格同盟。光是去年下半年,我国进口的每包原棉就多支出了15美元,而革命委员会从中分享到了450万美元…”4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