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不要怀疑中国同志的农业技术(1 / 2)

“呵呵,捷克斯洛伐克只是在想办法解决他们自己遇到的困难,可能现在有一些想法是错误的,但应该不算叛变,苏斯洛夫同志。”

在1968年的春季,勃列日涅夫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态度并不敌对,因为捷克“要搞经济改革”是1967年底就确定的事,在确定经济改革之前,捷共的同志还特地到莫斯科征询过勃列日涅夫的意见。

被捷共中央全会选下台的诺沃特尼、上台开始改革的杜布切克,这两个人的立场其实也很微妙。实际上苏联高层更认可杜布切克,他在当总书记之前职业生涯有一半是在苏联和苏共一起做事。

所以1967年底,捷共通报说要开会解决国内问题,勃列日涅夫就说了一句话:这是你们的事情,应该由你们来决定。

“捷共政治民主化的改革措施,就当前所观察到的现象而言,有相当多的地方是欠考虑的。这很容易使捷共失去权威,从而无法管理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捷共无法管理国家,就意味着经济改革就不可能向正常的方向进行。”

“知识分子对参与改革的态度极为热衷,他们作为一个阶层是有自己的诉求,而这个诉求与人民最急迫解决的事情是并不一致的。如果只听取知识分子的意见,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就会变成一场上层闹剧。”

根据捷共和苏联沟通的内容,勃列日涅夫和苏共中央给杜布切克发了回复。

刘主席及中央对杜布切克改革草案也发了回复意见,比苏联的回复更接地气,第一句话就是:

“以我国过去历次国民经济宏观调整以及改革的实际执行情况,贵国如果要进行经济改革,那么首先要抓的工作是春耕生产。”

在春耕生产这四个字下面还划了着重符号。

“种子、备肥、农机和燃料这些物质条件;发放农业贷款、调整(当然是上涨)粮食和农产品收购价格这些制度保障。这些工作应从中央的高度予以重视,捷共中央的干部可以组成若干个工作组,在捷克斯洛伐克全境下基层,保证今年农业活动的正常。”

“在解决完春耕问题,为今年的农业收入奠定基础后,接下来一年的城市改革工作,无论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心里才会有底。”

……

总之,中国回复杜布切克的建议一条一条,全是实际的问题:

抓完春耕抓生产,农村生产捋顺了接着捋城市,工人自治委员会这个东西要和工厂领导层、工厂技术部门三结合,国家计划和工厂的自主经营权之间做好平衡,最重要的是工厂不能干等着国家帮自己调整计划,自治委员会负责解决下层意见上达,而技术和管理层解决下层的意见与工厂的发展方向的协调。

“捷共中央收到了我们发出去的建议了?”

“收到了,而且,我们也收到了苏共提出的建议。”

唐华和西穆涅克在去郑州的路上。唐华去郑州和河南几个城市视察河南的骨干工业企业开局运转情况,西穆涅克想去郑州找到公有制企业如何健康运营的道路。

现在东北主要工业城市的工业规模最庞大,但东北城市的运营比较简单,而郑州属于那种乱糟糟的混搭产业城市,既是国家尿素生产基地,也是农产品轻工业基地,还搞了一些重工业,此外还有庞大的铁路枢纽及运输产业。

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产业在郑州搞得都还不错,因此西穆涅克特别想去看看。

唐华:“那么,杜布切克书记对中国和苏联的意见有何反应?”

西穆涅克:“杜布切克书记和捷共中央在改草案。”

嗯,在改了,在改了。

“一个经济崩溃的捷克是最不符合苏联利益的,因此苏联宁可忍受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小小出格,但苏联不能忍受因为捷克改革而使得华约体系解体。”

估计第一条和第二条,刘主席和总理应该已经在回复的时候集中火力抨击了,唐华还是想接着上次开会时捷苏关系的事儿说。

“杜布切克书记的讲话,他仅仅是分析了捷克自己国内建设的需要,就贸然给捷克外交制定了‘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友好交往和平共处’的新政策方针。如果说能威胁华沙条约的真正的危机是什么,这就是真正的危机。”

西穆涅克:“但是很显然的,苏联本身也在争取和美国以及北约缓和。”

唐华:“这是两码事。苏联与华约的外交集体转向,争取与美国达到一定程度的缓和,捷克与华约采取一致的外交立场,这不会有事。但如果捷克在决定转换外交立场的时候,没有先考虑华约这个集体的意见,那就是你们‘独走’了。”

“所以,还是一个与苏联沟通不够彻底问题?”

唐华:“也是一个语序问题,如果你们在《改革纲领》中也坚持这一外交政策的话,应该把华约与西方的缓和大趋势写在前面,然后表示捷克顺应这一大趋势,与西方和平共处,为国内的发展谋求良好的环境。甚至,捷克还可以提出裁军。”

西穆涅克:“裁军可以减少军费支出,减少青年劳动人口的占用,……但这是比对西方缓和更大的事情。”

唐华:“只要不违背华约国家的议事流程,在华沙提出这个想法,裁减一些部队,那就不是大事情。通过的概率至少在80%以上。”

……

西穆涅克在郑州下车,径直参观方便面和火腿肠厂,唐华的目的地是郑州化肥厂,这个1951年确定引进苏制5万吨合成氨设备,后来又增添国产5万吨合成氨设备,全都用来生产尿素。

到60年代,郑州获得了从西方购买的40/30万吨大型合成氨设备,依旧是合成氨-全循环尿素联合生产线。于是,现在仅郑州一地,尿素的年产量是80万吨,硝铵30万吨,碳铵40万吨。

“从氮肥到复合肥的转型,现在做到了年产50万吨左右,主要的转型难点是工厂的原材料进货增多了,原先我们只需要天然气和煤炭,……另一项原料是空气。生产复合肥,那就要有稳定的磷元素和钾元素供应链。”

郑州化肥集团总经理陈福龙在62到65年去北京化工学院进修了一个化工硕士学位,算是侯德榜的学生。在北化以及学院路的好几所大学,像陈福龙这样的三十好几甚至四十岁,仍然回高校回炉重炼的干部不少。

唐华:“我一直在想,全国五个化肥生产基地,除了要求化工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每个生产基地的管理层,还应该至少有一个获得造价师或者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

陈福龙:“厄……郑化是这样的,复合肥的生产成本降低幅度是个很复杂的工作,我们在65、66年确实没有达到国家的要求,不过67年我把出厂价降到了合规的标准了。”

唐华说的当然是前些年郑州化肥厂制造的复合肥,核算成本偏高的问题。现在尿素和碳铵的成本都压得不错,就是氮磷钾复合肥的成本降低比较难,毕竟这算是个新事物。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