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新城(2 / 2)

缅甸风云 汉客 5514 字 2021-08-03

这么“可爱”的民工朋友,九旅当然特别欢迎,张扬琢磨着给他们传授更多的施工技艺,以培养更为专业的工地施工员。

在缅北,相比修路、修渠等等,建房子的技术含量高一些,对民工的要求也会高一些。

相对的,工人工资也同样高一级。

能多拿钱,民工当然愿意,于是这个月起,民工陆续南下,到新解放区打工。

张扬希望兴威工地能接纳更多的民工,一是培养更成熟的施工队伍,二是为了加快新城进度,三是为了挪出本部工地的岗位。

旅部估算,新年后民工潮将会更大,预计超过8万滇省农民会涌入根据地。

新来民工,可能会认为新解放区危险,不愿意到南边来打工。

那就只能安置在本部,所以旅部希望能腾出更多预留岗位,以更好的消化爆发的工人潮。

张扬从来没考虑过给打工人数设限,反而希望越多民工越好。

这个想法最大的依据是客观的气候条件。

每年5-9月是雨季,野外施工难度非常大,大部分公路、桥梁工程只能停工。

这也是热带雨林国家极难成为工业化国家的一大因素。

雨林气候无法克服,那就只能旱季时尽量赶工,以双倍的工程量弥补雨季损失的工期。

所以民工是越多越好,只要财政能支撑下去,就算是百万民工,张扬也要招。

杨开元口算道:“五个民工大队,总人数约为1500人。这人数对不上啊?”

“人一批批的来,民工南下前要培训的。”

“你要做好接受三千,甚至五千民工的打算。”

张扬畅谈道:“还剩3个月旱季工期,我们要抓紧时间才行!”

听到这里,杨开元苦闷地说:“到4月时,顶多能盖2个功能片区。老城安置房能完成一半就不错了!”

“能办多少就多少,不要浮夸,要依据科学,从事实出发。”

想起干部研讨会上,关于华夏浮夸风的文牍,杨开元心中一惊,连忙说:“旅长,你放心!我们绝不弄虚作假,虚报成绩。”

“那就好!九旅根子浅,可没有犯错机会哦!”

走一遍各大工地后,两人往山下走,去隐秘在山洞里的兴威军事指挥所。

进了山洞,张扬才问出今日行程最重要的事。

“接收到小麦了吗?”

“到货了,一共45吨粗麦,现在堆放在孟利镇,今晚运回本部。”

“运货方式呢?”

“分两段,山口防线以南,瓦底江公司承运,以北,由新成立的缅佤马帮运输。”

听完杨开元的汇报,张扬满意地点头。

这是走私网兴起以来,南北双方最大的一笔交易,张扬再重视也不为过。

事情起因还要追溯到去年8月。

腊戌机场黑市交易规模与日俱增,8月时日成交20箱香烟、300台收音机和上千把农具。

香烟和收音机是高价值货品,有实力吃下大份额,并且能快速分销发卖的买家,也只能是军政府国企和军企。

所以随着时间推移,腊戌黑市的交易主体变成供货商-九旅和承销商-当地军政企实力派。

在都知道对方身份的情况下,双方达成无声的默契,共同维护黑市稳定,以及扩大交易规模。

事物总是往前发展的,双方的默契很快就面临波折。

无论是电子产品,还是香烟,都是价格高、质量小的高附加值产品,且只有一个货源。

九旅天然处于交易的优势方。

缅方提供给九旅的货物,只能是农产品和初加工矿产,普遍是量大价低的低附加值货物。

而且缅方货源并不具备独占性,玉石和粮食,九旅都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不是非从国统区走私不可。

如此一来,默契双方的市场地位失衡,不断倾向于九旅。

九旅一箱香烟,就能换到200斤玉石原料,或者几千斤粮食。

腊戌地头蛇为了获得更多的高价值货物,就必须出售更多的农产品或者矿物。

为了保持交易平衡,坐地户们废了许多心思去找寻九旅所需商品。

马帮及其背后的九旅,对粮食的渴求,缅方心知肚明,并大方的出售稻谷,或者碎米。

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内,稻谷就成为黑市大宗货物。

每支北上马帮,都选择稻谷为“压舱石”。

国统区最不缺的是稻谷,缅方为了尽快获得香烟,不惜一次运送几十吨稻谷到黑市堆放。

可运再多的粮食来交易,也无法改变马帮运力不足的大难题。

一匹骡马最多装200斤稻谷,还换不到一条香烟。

马帮运不了那么多大米,堆放的稻谷再多也没用。

缅方试图获得大量香烟、电子产品的做的努力,成效非常一般。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缅方想出了打通公路,和供给价值更高的大宗产品,这两种办法。

利用公路走私的想法,很快就被战争破灭。

那就只剩另一个办法,那就是找寻单价比稻谷更高的大宗货物。

小麦,慢慢地浮上缅方心头。

当然,缅甸地头蛇们还有另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攻破九旅根据地,直接夺取生产工具。

可惜这番期盼终被破灭,剿匪不成,军政府反而失去大量控制区。

寄希望于此的坐地户,只能重新回到原有路径上,出售大宗小麦的可行性。

缅方再次试探九旅收购小麦意向时,已经是战役结束后的12月。

交易主动权再次落入张扬手中。

九旅才是小麦走私可行性的裁决者。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