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佛法有边(2 / 2)

缅甸风云 汉客 4834 字 2021-09-12

这自然吸引了佛教的注意。

不管是借势而为,还是借力打力,又或者借接触九旅的机会,向军政府输诚,都推动着佛教这个庞然大物,一步步向九旅走近。

根据地扩大后,九旅接收了更多的佛寺和僧侣,并要进一步推进宗教改革。

同时,要南下也要借力佛教。

这也驱使着九旅向佛教伸出橄榄枝。

利益趋同,驱使着双方不断靠近,也就有了这次会面。

张扬大手向茶杯示意,说:“大师请喝茶!”

奈蓬伸出右手拿起茶杯,细品起来。

张扬明敏锐察觉,奈蓬的左手先不自觉的先动,左臂膀先倾斜一下,才是右手上扬,拿起茶杯。

这是身体本能地反应,张扬却从中窥见不少信息。

缅甸佛教的宗教习俗一大体现是,右为上,左为贱,且女卑。

民间佛教徒也有体现,那就是认为左手是不洁的,不要用左手待人接物,否则会被认为是一种冒犯。

按照很多缅甸人的说法,左手是用来洗屁股的,不是用来吃饭的。

这点倒是和印度一样。

缅甸深受印度文明影响,加上南传佛教追根溯源沿袭自古印度,当然也就学了不少陈规陋习。

这可就苦了左撇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逆着身体本能行事。

显然,奈蓬大师是个左撇子。

张扬对此嗤之以鼻,学谁不好,学阿三哥。

用筷子吃饭,才是正道!

不过移风易俗,要到解放全国后,再行施政,张扬对此并不多想。

“大师,你对木姐僧侣进修学习一事,如何看待?”

张扬突兀的问道。

奈蓬没想到对方这么直接,愣神了一会。

今年年初,民政部腾出手脚,组织木姐、南坎的三家庙宇的宗教人员,进行一个月的进修学习。

学习内容很经典,就是教员时代的宗教管理法。

不过九旅删减了许多“吓人”的知识,以更贴合缅北本土。

民政部宗教处一视同仁,不管是僧侣,还是神父,都在一起学习,交流学习心得。

学习资料南传后,在佛教徒里掀起了不少波澜。

缅甸首次出现世俗政权(势力),干涉传教,并当教派的老师。

这在南边的僧侣看来,很是离经叛道。

奈蓬组织语言,慢吞吞的说:“加强军教交流,是个大胆的尝试...”

方丈打起玄机,说起大话,却无半分实质性内容。

张扬对此也不好在逼问。

今天的会面双方是平等的,还没到九旅居高临下,指导佛教改革时刻。

“在这个红旗翻涌的时代,僧人不能关起门敲木鱼,两耳不闻窗外事。仰光历次的游行,也少不了僧侣的身影。”

“这意味着人民一员的僧侣,也无法忍受独裁政府的恐怖统治...”

“从发展国家,解救人民痛苦的角度来说,缅共和佛教会的追求是一致的,九旅与理事会是有合作空间...”

高谈阔论后,张扬话音一转,说:“偏远山区,需要佛教去播撒佛音,去普惠人民...”

听到这,奈蓬眼睛一亮,不自觉地点头。

张扬也笑了,他不介意给佛教一些甜头。

有些这个甜头,双方的洽谈更为顺利,达成了一些合作意向。

曼德勒佛教会默许九旅推进已有的宗教改革,这点佛教会无法改变,只能默许。

九旅允许僧侣到莱别山等山区,传播佛法,并在民政部审批下,修建佛寺。

这个允诺听起来很大,但也就是吊在驴头前的萝卜。

缅北山区信奉原始宗教,百姓的信仰颇像华夏百姓,那就是万神不惧,见山就拜,见庙就上香。

山里苦寒,山民贫苦,可没有油水供奉寺庙,也没有这个传统。

几百年以来,佛教都渗透不进缅北山区,除了战乱这个首要因素外,也还有民心不向佛、地理阻隔等要素。

九旅只是给了允诺,佛教要是一头扎进山区,那也是一件好事。

缅甸僧侣和华夏僧人不一样,他们懂佛法,也懂一些医术,并愿意救济生民。

山里缺医少药,僧侣愿意进山,也是一种补充。

民政部逐步推行山民下山,迁村计划要成功是水磨功夫,是一项持续三十年,乃至更久的计划。

在这期间,佛教进山,与山民下山不冲突。

至于修建佛寺,有审批卡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以为九旅争取很多时间。

到这里,张扬没在深入下去。

以后两方打交道的机会多得是,没必要过去急功近利,被对方看出虚实。

至于佛教参与走私、粮食交易等,自有“小弟”出面。

张扬和奈蓬闲扯一番国家局势和民生后,也到了正午时分。

两人默契的起身,就此搞别。

一番客套后,张扬上车北归,继续视察新解放区农村的活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